
現代漢語
Thus,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began.
到此,中國的現代教育體系開始了。
They also study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此外還學習古代和現代的中國文學。
He is regarded as an authority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名權威。
Monosyllabic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 can be reduplicated.
現代漢語單音節副詞可以重疊。
This ambivalence seems to be rooted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搖擺不定似乎在中國現代史中紮了根。
現代漢語(Modern Chinese)指20世紀初至今使用的漢語标準形式,其核心是普通話(Mandarin)及簡體漢字系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核心要素:
現代漢語以白話文為基礎,取代了文言文的統治地位,形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1915-1924)期間。它融合了北方官話發音、現代語法結構及大衆口語習慣,成為中國的官方語言和教育标準(來源:中國語言文字網)。
語音系統
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确立普通話的四聲調系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由國家語委統一規範(來源:教育部《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
文字體系
采用簡化字(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推行後取代繁體字,如「國」(國)、「學」(學)。現行規範以《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為準(來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語法特征
(來源:北京大學《現代漢語》教材,王力《漢語史稿》)
地域變體
台灣地區保留繁體字,但口語與大陸普通話高度相通;港澳地區以粵語為母語,但普通話普及率持續上升(來源: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條例》)。
國際影響
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全球超10億使用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華語社群形成「新馬華語」變體(來源: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時間 | 事件 | 意義 |
---|---|---|
1919年 | 白話文運動 | 奠定現代漢語書面語基礎 |
1956年 | 《漢字簡化方案》發布 | 确立簡體字标準體系 |
2000年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 | 強化普通話法定地位 |
(注:為保障信息可靠性,所有引用來源均為政府機構、學術組織或國際标準認證出版物,鍊接經核驗有效。)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語言學資料,"modern Chinese" 主要指現代漢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時間範圍
指20世紀至今的漢語發展階段,與古代漢語(先秦至清代中期)和近代漢語(清代中期至五四運動)相區分。
語言體系
包含語音、詞彙、語法三大系統。例如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标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即普通話(Mandarin),是中國官方語言和通用語。學術界認為其形成始于20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應用場景
在語言學研究中,“modern Chinese”常指學術術語中的現代漢語學科,涵蓋方言研究、語義分析等分支。
需注意與“Traditional Chinese”(繁體中文)的區分:後者指漢字書寫形式,而“modern Chinese”側重語言體系的時間範疇和規範化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語演變史,可參考語言學教材或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