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mɪsɪnfəˈmeɪʃn/ 美:/'ˌmɪsɪnfərˈmeɪʃn/
n. 誤報;錯誤的消息
We got the misinformation from the enemy.
我們從敵人那裡得到了錯誤的情報。
We apologized for the misinformation mentioned in the press.
我們對發布會上提到的錯誤信息表示歉意。
The misinformation was spread to the public deliberately.
這些錯誤的信息是故意傳播給公衆的。
Misinformation is threatening the whole industry seriously.
不實消息正嚴重威脅着整個行業
This was a deliberate piece of misinformation.
這是一條故意提供的虛假消息。
In recent years, many in China have claimed to have discovered a humming bird in fact misinformation.
中國近幾年有很多人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
It was absolute misinformation, he says.
“這完全是誤傳,”他表示。
In theory, the solution to this misinformation already exists.
理論上,解決這種錯誤信息的方法已經存在。
And silence, stigma and mis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ease.
對于艾滋病的沉默、誤傳。
n.|misdeclaration/false positives;誤報;錯誤的消息
Misinformation(錯誤信息)是指無意識傳播的虛假或不準确信息,其核心特征在于傳播者并非蓄意欺騙,但内容本身缺乏事實依據或存在誤導性。該概念與disinformation(虛假信息)存在關鍵區别,後者強調信息制造者主觀的欺騙意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界定,misinformation在公共衛生事件中可能引發公衆恐慌,例如新冠疫情期間關于病毒起源和治療方法的錯誤主張(來源:WHO官網)。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社交媒體算法加速了misinformation的傳播,用戶更易接觸到符合自身偏好的錯誤内容(來源:劍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報告)。
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的實驗數據顯示,重複接觸misinformation會使38%的受試者産生錯誤記憶,這種現象被稱為"虛假信息效應"(來源:APA官網臨床心理學期刊)。為應對這一問題,國際事實核查網絡(IFCN)聯合89個國家的102個組織建立了全球事實核查标準(來源:IFCN官網認證文件)。
“misinformation”指無意中傳播的錯誤或誤導性信息。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源與構成
由前綴“mis-”(錯誤)和“information”(信息)組成,字面意為“錯誤的信息”。區别于“disinformation”(故意制造的虛假信息),後者帶有惡意目的。
核心特點
社會影響
易引發公衆誤解,尤其在公共衛生事件或選舉期間,可能導緻恐慌或決策偏差。例如新冠疫情期間,部分錯誤療法曾被誤傳為有效方法。
應對措施
相關概念對比
misinformation的傳播雖非惡意,但仍需謹慎對待,結合多方驗證以減少其負面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