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無脊椎] 粟孔蟲科
Miliolidae是有孔蟲目(Foraminiferida)下的一個科,屬于原生動物門,主要分布于海洋環境中。其成員具有鈣質外殼,通常呈橢圓形或紡錘形,殼室以雙列或三列方式排列,形成獨特的“粟粒狀”結構(房室排列模式參考《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論叢》)。這類生物的外殼由高鎂方解石構成,表面常覆蓋微孔,可通過僞足進行攝食和運動。
在生态分布上,Miliolidae常見于溫暖淺海區域,特别是熱帶至亞熱帶的珊瑚礁、海草床和潟湖環境。根據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機構(GBIF)的觀測數據,該科超過80%的現生物種集中于水深50米以内的透光帶,與底栖藻類存在共生關系。
地質記錄顯示,Miliolidae化石最早可追溯至石炭紀(約3.2億年前),在新生代地層中尤為豐富。其鈣質殼體具有優異的保存性,被廣泛應用于古海洋環境重建。2021年《微體古生物學報》的研究證實,Miliolina亞科的殼體鎂鈣比值可作為古水溫變化的可靠指标。
該科包含20餘個屬,其中Quinqueloculina和Triloculina屬的物種數量占比超過60%。殼體形态的多樣性使其成為生物地層學的重要标記,尤其在中新世地層劃分中具有關鍵作用(國際地層委員會,2023年度報告)。
Miliolidae(粟孔蟲科)是原生動物門有孔蟲目下的一個科,主要特征如下:
分類地位
屬于有孔蟲綱粟蟲亞目(Miliolina),其殼體由鈣質殼壁構成,形态多樣,常見螺旋狀或管狀結構。
生态與分布
這類單細胞生物多生活在海洋環境中,尤其是淺海沉積物中,部分種類可適應半鹹水環境。化石記錄顯示其在地質研究中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詞源與翻譯
英文名"Miliolidae"源自拉丁語,中文譯名“粟孔蟲科”與其殼體表面粟粒狀孔洞特征相關。
若需更詳細的生物學特征或演化曆史,建議參考專業古生物學或微生物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