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混合岩化
migmatitization(混合岩化作用)是地質學中描述岩石經曆高溫高壓變質作用時發生部分熔融,形成兼具變質岩和火成岩特征的混合岩的過程。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部分熔融機制
當地殼深部岩石(如片麻岩、片岩)處于角閃岩相至麻粒岩相變質條件(溫度通常達650–850°C,壓力0.5–1.2 GPa)時,岩石中低熔點的長英質礦物(石英、長石)率先熔融,形成淺色熔體脈體;而高熔點的鐵鎂質礦物(黑雲母、角閃石)保留為暗色殘留體,形成“古成體”與“新成體”交織的條帶狀構造 。
産物特征
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migmatite) 具有典型的“淺色脈體+暗色基體”結構(如眼球狀、條帶狀)。淺色脈體成分接近花崗質,代表部分熔融産物;暗色基體為未完全熔融的變質岩殘留,反映原岩性質 。
地質意義
該過程是地殼深熔作用(anatexis)的關鍵階段,标志着變質作用向岩漿作用的過渡,常與造山帶地殼加厚或地幔熱擾動相關。混合岩化帶可作為古闆塊碰撞或地殼伸展的構造标志,對理解大陸地殼演化至關重要 。
權威參考來源:
migmatitization(混合岩化)是地質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一種特定的岩石變質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核心機制
Migmatitization指在區域變質作用的基礎上,因地下熱流持續升高,導緻深部熱液或局部熔融的岩漿滲透、交代并注入原有變質岩中,形成混合岩(migmatite)的過程。該過程使原岩的礦物組合與新生熔體混合,産生條帶狀或斑駁狀結構。
地質作用因素
地質意義與應用
混合岩化作用與硼酸鹽礦床、鎂質岩石的形成密切相關,是研究地殼演化、礦床成因的重要依據。例如,我國遼甯的硼礦資源便與該過程有關。
相關術語:混合岩(migmatite)、混合片麻岩(migmatitic gneiss)、混合岩化前緣(migmatite front)。
發音:美式音标為 [mɪɡmətɪtaɪ'zeɪʃn]。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地質模型,可參考地質學專業文獻或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