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matite是什麼意思,migmatit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岩] 混合岩,複片麻岩
例句
The basement strata and the migmatite, however, were formed much later, about Cambrian period and early palaeozoic era.
但其基底地層和混合岩形成時代較晚,為寒武紀和下古生代。
The Weipu granitic pluton and the Changpu migmatite are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Wuyi tectonic belt, South China.
閩西玮埔岩體和贛南菖蒲混合岩位于武夷山構造帶南部地區。
Migmatite and mechanism of migmatization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eology and petrology for the past so years.
有關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機理的不同認識,至今在地質學和岩石學中仍是一個争論問題。
The Middle Proterozoic group Strata in northwest Fujian had been Subjected metamorphism in Caledonian orogeny, and formed a metamorphic rock association of schist-gneiss-migmatite series.
閩西北中元古代地層在加裡東運動期間遭受了變形變質作用,形成了一套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系變質岩。
同義詞
n.|chorismite;[岩]混合岩,複片麻岩
專業解析
混合岩(Migmatite)的詳細解釋
混合岩(Migmatite)是地質學中一類重要的岩石類型,其名稱源自希臘語“migma”,意為“混合物”。它本質上是變質岩與岩漿岩之間的過渡性岩石,記錄了地殼深部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部分熔融的關鍵地質過程。
核心特征與形成機制:
- 組成特征: 混合岩最顯著的特征是其“二元”結構。它由兩部分組成:
- 古成體(Paleosome): 代表未完全熔融或殘留的變質岩部分(如片麻岩、片岩),顔色通常較深(富含鐵鎂質礦物)。
- 新成體(Neosome): 代表由部分熔融産生的熔體結晶形成的部分,顔色通常較淺(富含長英質礦物如石英、長石)。新成體常以脈狀、條帶狀、透鏡狀或腸狀等形式注入、包裹或穿插于古成體中,形成獨特的“網脈狀”或“角礫狀”構造。
- 形成過程(深熔作用): 混合岩的形成主要與深熔作用(Anatexis) 有關。當地殼深處的岩石(通常是高級變質岩)受到持續高溫(通常在650°C以上)和一定壓力作用時,岩石中低熔點的礦物組分(主要是石英和長石等長英質礦物)會率先發生部分熔融,産生矽酸鹽熔體。這些熔體隨後在岩石内部或鄰近區域遷移、聚集并重新結晶,形成新成體。而未熔或難熔的礦物(如黑雲母、角閃石、石榴子石等)則殘留下來成為古成體。這個過程通常發生在造山帶根部或大陸地殼深部。
地質意義:
- 地殼演化的指示器: 混合岩是地殼深部發生大規模部分熔融作用最直接的證據,對于理解造山作用、地殼分異(形成花崗質上地殼和鎂鐵質下地殼)和大陸地殼生長演化至關重要。
- 花崗岩成因的紐帶: 混合岩的形成過程被認為是許多花崗質岩漿的重要來源。當深熔作用産生的熔體充分彙聚并上升到地殼淺部時,就可能形成花崗岩侵入體。因此,混合岩是連接變質岩與花崗岩的關鍵岩石類型。
- 構造環境标志: 大面積混合岩的出現通常指示了大陸碰撞造山帶或活動大陸邊緣等構造環境,記錄了強烈的構造-熱事件。
識别與分布:
混合岩廣泛出露于全球各主要造山帶的前寒武紀基底和顯生宙造山帶核部,如加拿大地盾、波羅的地盾、喜馬拉雅造山帶等。在野外,其獨特的淺色脈體(新成體)與深色基體(古成體)交織的構造(如眼球狀構造、條帶狀構造、陰影狀構造)是識别混合岩的主要标志。
權威參考資料:
- 美國地質調查局 (USGS) - 岩石學術語表:提供了混合岩的基本定義和地質背景概述。 (來源: USGS, https://www.usgs.gov/glossary - 可在站内搜索“migmatite”)
- 英國地質調查局 (BGS) - 岩石分類與描述:詳細描述了混合岩的岩相學特征、結構和成因。 (來源: BGS Rock Classification Scheme, https://www.bgs.ac.uk/rock-classification)
- 《岩石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給出了“混合岩(migmatite)”的規範中文地質學術語及其定義。 (來源: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可通過術語線上平台查詢 http://www.termonline.cn)
- 中國地質調查局 (CGS) - 地質科普:在介紹變質岩類型或造山帶地質時,常會涉及混合岩的形成與意義。 (來源: 中國地質調查局官網科普欄目, http://www.cgs.gov.cn - 如“地質雲”科普資源)
-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IUGS) - 變質岩分類:在高級變質岩和深熔岩的分類體系中,混合岩占有明确位置。 (來源: IUG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matics of Metamorphic Rocks, 相關分類方案發表于地質學期刊,如Elements或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網絡擴展資料
Migmatite(混合岩)是一種特殊的變質岩,由兩種不同來源的岩石組成:
- 變質岩基體:原岩經過高溫高壓變質作用形成的部分,通常為片麻岩等暗色礦物較多的岩石。
- 熔融物質:原岩在部分熔融過程中産生的淺色花崗質或長英質岩漿,侵入基體後冷卻形成脈狀或條帶狀結構。
主要特征與形成條件:
- 結構:典型的條帶狀、脈狀或網狀紋理,呈現“混合”外觀(淺色與暗色部分交替)。
- 形成環境:通常出現在地殼深部(約10-30公裡)的造山帶,需要高溫(約600-900°C)和高壓條件,常見于高級變質作用區域。
- 地質意義:記錄了地殼部分熔融與岩漿活動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地殼演化和構造運動的重要對象。
詞源:
源自希臘語“migma”(意為混合物)和地質學術語後綴“-ite”(表示岩石類型)。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分類或實例,可參考地質學專業文獻或相關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