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小菌核;微菌核
Microsclerotium(微菌核)是植物病理學中一個重要的專業術語,特指某些真菌(尤其是土傳病原真菌)産生的一種特殊休眠結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特征
Microsclerotium 是由真菌菌絲體高度密集、交織并厚壁化形成的微小、堅硬、多細胞結構。其核心功能是在惡劣環境(如嚴寒、幹旱、缺乏寄主植物)下長期存活,并在條件適宜時萌發,重新侵染植物。其尺寸通常遠小于标準的菌核(sclerotium),直徑多在100微米以下,需借助顯微鏡觀察。這種結構是真菌度過逆境的關鍵生存策略。
2. 形成機制與生物學意義
當真菌感知到環境壓力(如營養耗盡、溫度不適)時,特定菌絲會聚集、膨大,細胞壁增厚并沉積黑色素(如黑色素),最終形成高度抗逆的微菌核。其内部儲存養分,黑色素外壁則提供物理屏障,抵禦紫外線、幹旱及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這使得病原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成為病害反複發生的根源。
3. 植物病理學中的重要性
微菌核是多種毀滅性土傳病害的核心侵染源。例如:
這些病原菌通過微菌核實現跨季傳播,防控難度極大,是農業可持續生産的重大挑戰。
權威參考來源:
注:以上鍊接為相關機構官方域名,内容有效性需根據具體頁面更新确認。學術期刊文獻建議通過大學圖書館或學術平台(如PubMed、Google Scholar)檢索标題獲取。
關于“microsclerotium”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定義與詞源
“Microsclerotium”由前綴 micro-(微小)和 sclerotium(菌核)組成,字面意為“微小菌核”。菌核是某些真菌在逆境(如寒冷、幹旱)中形成的休眠結構,而微菌核體積更小,通常由特定真菌(如輪枝菌屬 Verticillium)産生,用于長期存活和傳播。
2. 結構與功能
3. 相關病害
微菌核是多種植物病害的病原體核心結構,例如:
4. 研究意義
在農業領域,控制微菌核的形成和傳播是病害防治的關鍵。例如,輪作、土壤熏蒸或抗病品種選育可減少其危害。
該詞專指微小菌核結構,兼具生物學特性和農業應用背景,研究集中于其緻病機制與防控策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