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metrənəʊm/ 美:/'ˈmetrənoʊm/
複數 metronomes
n. 節拍器
Like a metronome, it is predictable.
宛如節拍器一樣可以預知。
Then we have Metronome.
然後還有節拍器。
These vibrations turn the ion into a sort of superfast metronome.
鋁離子因為這些振動成為一種超高速節拍器。
If you're looking for a metronome, you've come to the wrong place.
如果你在找一個節拍器,你已經走錯了地方了。
Metronom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RT behavior to existing applications.
Metronome 的設計目的是為現有的應用程式提供 RT 行為。
"Metronome"(節拍器)是一種用于音樂練習和表演的節奏輔助工具,能夠通過規律的聲響或視覺信號幫助演奏者保持穩定的速度。其名稱源自希臘語“metron”(測量)和“nomos”(法則),字面含義為“測量節奏的規則”。
傳統機械節拍器通過鐘擺原理工作,擺杆上有可調節的砝碼,砝碼位置決定擺動頻率,從而控制每分鐘的拍數(BPM)。現代電子節拍器則采用數字振蕩器生成聲音信號,部分型號支持多節奏型切換和藍牙同步功能。例如,音樂教育平台TakeLessons指出,電子節拍器的誤差率可控制在0.002%以内,遠超機械版本的精度。
1815年,荷蘭發明家迪特裡希·尼古拉斯·溫克爾(Dietrich Nikolaus Winkel)研制出首台雙擺結構節拍器,後經德國工程師約翰·内波穆克·梅爾策爾(Johann Nepomuk Maelzel)改良并商業化。貝多芬是首位在樂譜中标注節拍器數值的作曲家,其《第八交響曲》手稿可見“M.M. ♩=88”的标記(Maelzel's Metronome)。大英百科全書記載,這一發明徹底改變了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式。
權威參考資料:
"Metronome"(節拍器)是一個音樂術語,指一種能發出規律性聲音或閃光信號的裝置,用于幫助音樂家保持穩定的演奏節奏。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可調節的速度設定(通常以BPM,即每分鐘節拍數為單位),為練習或演奏提供精确的時間參考。
該詞源自希臘語:
1815年由荷蘭發明家Dietrich Nikolaus Winkel首創,後經Johann Maelzel改進并商業化。貝多芬是首位在樂譜中标注節拍器速度的作曲家(如《第九交響曲》),推動了演奏規範的标準化。
在非音樂語境中,該詞可比喻任何規律性重複的事物,例如:“城市地鐵如同精準的節拍器,維系着都市生活的節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