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anophlogite是什麼意思,melanophlogit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硫方英石;黑方矽石
專業解析
Melanophlogite(中文常譯為黑蛋白石或墨蛋白石)是一種極其稀有且具有特殊性質的二氧化矽(SiO₂)礦物,屬于二氧化矽的同質多象變體之一。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解釋:
-
化學成分與結構:
- 其基本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SiO₂)。
- 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晶體結構。Melanophlogite 具有獨特的籠狀(clathrate)結構,屬于立方晶系。這種結構由矽氧四面體連接形成空腔(籠子),這些空腔中可以包裹或“囚禁”小分子,主要是甲烷(CH₄)、丙烷(C₃H₈)、二氧化碳(CO₂)、氮氣(N₂) 以及微量的硫化氫(H₂S) 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或氣體分子。這些包裹體是其形成過程中捕獲的,對其穩定性至關重要。
-
物理性質:
- 顔色:名稱中的“melano-”(源自希臘語,意為“黑色”)容易讓人誤解。實際上,純淨的 melanophlogite 晶體通常是無色、白色或淺灰色的。其名稱可能源于早期發現的标本表面覆蓋有深色(如黑色或褐色)的含碳或含鐵外殼(皮殼),或者晶體内部含有深色包裹體。内部晶體本身顔色淺。
- 透明度:透明到半透明。
- 光澤:玻璃光澤。
- 硬度:摩氏硬度約為 6.5 - 7。
- 斷口:貝殼狀斷口。
- 比重:相對較低,大約在 2.0 左右(因其結構中含有大量空腔和輕的氣體分子包裹體)。
- 穩定性:當暴露在空氣中時,晶體結構容易失穩,包裹的氣體會緩慢逸出,導緻晶體表面出現裂紋甚至崩解成粉末(脫水或脫氣作用)。因此,保存 melanophlogite 标本需要特殊的環境(如密封容器或惰性氣體環境)。
-
地質産狀與成因:
- Melanophlogite 是一種低溫熱液礦物。
- 它主要形成于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環境中,特别是與硫磺礦床或石膏-硬石膏礦床密切相關。其形成需要富含二氧化矽的流體(通常來自火山活動或沉積物成岩作用)與富含甲烷等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常來自有機質分解)相互作用。
- 著名的産地包括意大利西西裡島的拉賈托硫磺礦區(Racalmuto Sulphur Mines),這是其模式産地。其他産地有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日本等地。
-
曆史與命名:
- 盡管其科學描述相對較晚,但曆史上可能有記載。有觀點認為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描述的“琥珀”可能包含了 melanophlogite 标本,因其常與硫磺共生且可能具有類似樹脂的光澤或包裹氣泡。
- 其學名“Melanophlogite”由德國礦物學家 Gustav Tschermak 于 1870 年命名,結合了希臘語 melas (黑色) 和 phlogizo (被火燒過),意指其常見的黑色表面結殼。
-
重要性與研究價值:
- 因其極端稀有性和獨特的籠狀結構,melanophlogite 是礦物收藏家追求的珍品。
- 它在科學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其結構是研究氣體水合物(如甲烷水合物)和分子篩材料的天然模型。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資料
以下是關于“melanophlogite”的詳細解釋:
melanophlogite(法語拼寫為 mélanophlogite)是一種罕見的礦物,屬于二氧化矽(SiO₂)的立方晶系同質多象變體,與常見的石英(六方晶系)結構不同。它的名稱源于希臘語“melas”(黑色)和“phlogistos”(易燃的),可能與其顔色或形成條件有關。
主要特性:
- 化學成分:以二氧化矽為主,但常含有少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揮發性有機包裹體。
- 物理性質:
- 顔色通常為無色、灰色或淺棕色,但因包裹體可能呈現深色;
- 硬度約為6.5-7(莫氏硬度);
- 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
- 形成環境:多發現于火山岩或熱液礦床中,與低溫熱液活動相關。
其他信息:
- 該礦物因結構特殊,在材料科學領域有一定研究價值。
- 全球發現地較少,已知産地包括意大利、日本和美國的特定地質區域。
由于您的搜索結果未提供更詳細的中文解釋,以上信息綜合了礦物學領域的通用定義。如需具體文獻或産地數據,建議進一步查閱地質學專業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