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mætʃlɒk/ 美:/'ˈmætʃˌlɑːk/
n. 火繩槍,火繩
Twelve men all equipped, having each his rest and his matchlock.
十二個人,全副裝備,每人都配了槍架和火繩槍。
Flintlock: Ignition system for firearms early 16 th century, it 'superseded the matchlock and the wheel lock.
燧發機:火器點火系統,始于16世紀初,取代火繩機和轉輪打火機轉輪打火機。
Flintlock: ignition system for firearms developed in the early16th century it superseded the matchlock and the wheel lock.
燧發機:火器點火系統,始于16世紀初,取代火繩機和轉輪打火機轉輪打火機。
n.|hackbut/igniter cord;火繩槍,火繩
Matchlock(火繩槍)是早期火槍的一種核心點火裝置,也是采用這種裝置的槍械的統稱。它代表了火器發展史上從手動點火(如火門槍)向機械式點火邁進的關鍵階段,約在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廣泛使用于歐亞大陸。
核心定義與工作原理
Matchlock 的核心特征是其“火繩點火機構”。它包含一根緩慢燃燒的火繩(通常由麻繩浸泡硝酸鉀溶液制成),以及一個由扳機控制的“S”形或蛇形金屬杆(稱為 serpentine)。當射手扣動扳機時,蛇形杆向下擺動,将燃燒的火繩頭壓入槍尾藥池(引藥鍋)中的引火藥上。引火藥被點燃後,火焰通過火門傳入槍膛,引燃主發射藥,從而推動彈丸射出。這種機構解放了射手的一隻手,使其能更穩定地持槍瞄準。
曆史起源與傳播
火繩槍技術大約在15世紀中葉起源于歐洲(具體起源地有争議,可能為德國或意大利),并迅速傳播。它很快取代了更原始的火門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莫卧兒帝國、波斯薩法維帝國以及東亞(尤其是日本)都迅速采用了這種技術并進行了本土化發展。例如,日本的“鐵炮”(Teppō)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後,基于火繩槍原理迅速發展,并在戰國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主要優勢與局限
曆史意義與影響
Matchlock 是第一種被大規模裝備軍隊并改變戰争形态的個人火器。它使得步兵能夠以相對低廉的成本獲得強大的遠程火力,促進了步兵方陣戰術的發展(如西班牙大方陣),削弱了傳統重裝騎兵和長弓手的優勢。雖然最終被更可靠、更便捷的燧發槍取代,但火繩槍在軍事技術史和全球軍事交流史上扮演了承前啟後的關鍵角色 。
參考資料來源:
matchlock 是一個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指代一種早期的火器,即火繩槍。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火繩槍的機械結構或曆史發展,可參考武器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