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Luther King是什麼意思,Martin Luther King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運動領袖)
例句
He illustrated his argument with quotations from Martin Luther King Jr.
他引用小馬丁·路德·金的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In the sixties there were the deaths of the two Kennedy brothers and Martin Luther King.
20世紀60年代發生了肯尼迪兩兄弟和馬丁·路德·金的死亡事件。
Martin Luther King delivered a historic address known as the I Have a Dream speech.
馬丁·路德·金發表了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曆史性的演講。
He gave a speech that was worthy of Martin Luther King.
他作了一次典型的馬丁•路德•金式的演講。
This week we celebrated Martin Luther King Day.
本周,我們歡慶了馬丁·路德·金日。
專業解析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是美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民權運動領袖之一,其名字與理念深刻改變了美國社會并持續激勵全球追求平等與正義的運動。
-
身份與核心貢獻:
- 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 - 1968年4月4日)是一位美國浸信會牧師、社會活動家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核心領導者,畢生緻力于通過非暴力抗議(nonviolent protest)争取非裔美國人的平等權利、結束種族隔離和歧視。
- 他深受基督教教義和聖雄甘地非暴力抵抗哲學的影響,堅信愛與和平的抗議是推翻不公正制度的最有力武器。他領導或參與了衆多關鍵的非暴力行動,如蒙哥馬利巴士抵制運動(1955-1956)、伯明翰運動(1963)和塞爾瑪投票權遊行(1965)。
-
核心理念與标志性成就:
- 金博士最著名的理念是建立一個不以膚色而以品格評判人的社會。他在1963年華盛頓大遊行中發表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演講,以充滿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了種族和諧與平等的願景,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極大地推動了民權意識。
- 他的領導和工作直接促成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民權立法,特别是1964年的《民權法案》(禁止基于種族、膚色、宗教、性别或國籍的歧視)和1965年的《投票權法案》(禁止在投票中設置種族歧視障礙)。
- 因其通過非暴力鬥争争取種族平等的貢獻,金博士于1964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時年35歲,是當時最年輕的獲獎者。
-
遺産與全球影響:
- 馬丁·路德·金于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遇刺身亡,震驚世界。他的遇刺并未終結其精神遺産,反而使其成為民權運動的永恒象征。
- 他的生日(1月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美國聯邦假日“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美國僅有的三個以個人命名的全國性假日之一,彰顯了國家對其貢獻的崇高敬意。
- 金博士關于正義、平等、非暴力與人類尊嚴的理念超越了國界和時代,持續激勵着全球範圍内争取社會正義與人權的運動。他被廣泛視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
權威參考來源:
- 馬丁·路德·金研究與教育學院 (The Martin Luther King, J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stitute, Stanford University):提供關于金博士生平、著作、演講、運動及遺産的最全面、權威的學術資源。 https://kinginstitute.stanford.edu/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The Nobel Prize):提供馬丁·路德·金獲得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詳細信息,包括頒獎詞和獲獎演說。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eace/1964/king/facts/
- 美國國家檔案館 (National Archives, USA):保存并提供與民權運動相關的關鍵曆史文件和記錄,包括金的演講錄音、信件及民權法案的原始文件。 https://www.archives.gov/research/african-americans/individuals/martin-luther-king
網絡擴展資料
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是美國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民權運動領袖,其含義和背景可概括如下:
1.身份與職業
- 全名:Martin Luther King Jr.(小馬丁·路德·金),常縮寫為MLK。
- 職業:浸信會牧師、社會活動家,以非暴力抗争推動種族平等。
2.生平與貢獻
- 出生背景:1929年生于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成長于種族隔離嚴重的環境。
- 核心主張:反對種族歧視與隔離制度,倡導通過和平抗議争取黑人平等權利。
- 标志性事件:1963年發表《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演講,呼籲終結種族偏見,成為民權運動裡程碑。
3.紀念與遺産
- 紀念日:美國聯邦假日“馬丁·路德·金日”定于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2025年為1月20日。
- 曆史評價:被尊為“民權運動象征”,其思想影響全球平權運動,名言“最終,我們記得的不是敵人的話語,而是朋友的沉默”廣為流傳。
4.相關擴展
- 名字含義:Martin源自拉丁語,意為“戰神的”,Luther則緻敬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
- 文化影響:其生平被多次拍成紀錄片,美國多地設有紀念館和紀念碑。
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演講内容,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民權運動專題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police stationselflesslike helllitheCameleondeterminantsextracurricularfillelastedplacebossitssneezingwrungburning lossfood additivemental retardationnational consciousnessOklahoma Cityone in a millionreality showtravelling wave tubeaugetaviculariumblacksnakecarpectomycurcumindikakadohyalineenramycinhesperi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