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緻溶解性;溶源性
lysogenicity(溶原性)是微生物學中描述噬菌體與宿主細菌間特殊共生關系的關鍵術語,指噬菌體将自身基因組整合到宿主DNA中,以“原噬菌體”形式潛伏的能力。這一過程區别于裂解周期(宿主細胞被立即裂解),允許噬菌體隨細菌分裂而穩定遺傳,并在特定條件下(如DNA損傷)激活裂解程式。
溶原性的核心機制涉及噬菌體編碼的整合酶,該酶催化噬菌體DNA與宿主染色體間的位點特異性重組。整合後的原噬菌體可通過抑制裂解相關基因(如編碼裂解酶的基因)維持潛伏狀态。例如,λ噬菌體的cI蛋白作為阻遏物,可阻止裂解途徑的啟動。
該現象在細菌進化與醫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溶原性噬菌體可攜帶毒力基因(如霍亂弧菌的CTXφ噬菌體攜帶霍亂毒素基因),直接增強宿主緻病性。此外,溶原性轉換機制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工程,如利用噬菌體載體進行細菌基因組編輯。
參考來源:
Lysogenicity(溶源性/溶源現象)是生物學中描述噬菌體與宿主細菌共生關系的術語,具體指噬菌體将其基因組整合到宿主DNA中形成溶原狀态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Lysogenicity是名詞,指噬菌體(一種病毒)以潛伏形式存在于宿主細菌内的特性。此時噬菌體基因組(原噬菌體)整合到宿主DNA中,隨宿主複制而複制,但不立即裂解宿主細胞。這種狀态稱為“溶源周期”,與“裂解周期”(直接破壞宿主)相對。
相關術語擴展
生物學意義
溶源性使噬菌體能夠長期潛伏在宿主中,避免頻繁裂解導緻的宿主數量減少。宿主細菌因攜帶原噬菌體可能獲得新特性(如毒素基因),例如白喉杆菌的緻病性便由溶源性噬菌體賦予。
應用與示例
溶源性現象被用于基因工程研究,例如利用噬菌體的整合能力将外源基因導入細菌基因組。典型的溶原性噬菌體包括λ噬菌體。
Lysogenicity指噬菌體與宿主的共生狀态,是微生物學和病毒學中的重要概念。需注意與“lysogenization”(過程)和“lysogenic”(形容詞)區分使用。更多細節可參考微生物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