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socline是什麼意思,lysoclin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lysocline英标
英:/''laɪsəklaɪn/ 美:/'ˈlaɪsəklaɪn/
常用詞典
n. (海的)溶躍面
例句
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 C. D.) and lysocline are two important boundaries in oceanography.
碳酸鹽補償深度(C.C.D)及溶躍面是海洋學中兩個重要界線。
專業解析
lysocline(溶躍層)是海洋地質學和化學海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海水對碳酸鈣(CaCO₃)的溶解速率顯著增加的特定深度帶。它标志着海水從對碳酸鈣礦物(如方解石和文石)相對不飽和到顯著溶解狀态轉變的過渡區域。
以下是關于lysocline的詳細解釋:
-
核心定義與機制:
- 在海洋表層,海水通常對碳酸鈣礦物是過飽,生物産生的鈣質殼體(如有孔蟲、顆石藻)可以完好保存。
- 隨着深度增加,海水壓力增大、溫度降低、CO₂濃度升高(由有機物分解産生),導緻海水的碳酸鈣飽和度下降。
- lysocline就是海水對碳酸鈣的飽和度下降到足以使碳酸鈣顆粒(尤其是較易溶解的文石和富含鎂的方解石)開始顯著加速溶解的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沉降的鈣質生物殼體溶解速率急劇上升。
-
與CCD的區别:
- lysocline常與碳酸鹽補償深度(CCD) 一起讨論,但兩者不同。
- lysocline 是溶解速率開始顯著增加的深度,标志着溶解作用變得強烈的起點。在此深度,大部分易溶的碳酸鹽(如文石)開始快速溶解,但仍有部分抗溶解能力強的方解石殼體可以繼續向下沉降一段距離。
- CCD 是碳酸鈣的供應(沉降)速率與溶解速率達到平衡的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沉降下來的碳酸鈣會完全溶解,海底沉積物中不再有碳酸鈣保存。因此,CCD總是位于lysocline之下。
-
控制因素:
- 海水化學:海水的碳酸鹽化學平衡(受CO₂分壓、堿度、溫度、鹽度影響)是決定lysocline深度的根本因素。
- 生物生産力:高生産力區域向深海輸送更多有機碳,其分解産生CO₂,酸化底層水,使lysocline變淺(深度變淺)。
- 大洋環流:不同水團的化學性質(如年齡、營養鹽含量)影響其碳酸鈣飽和度。古老、富含CO₂的深層水通常具有較淺的lysocline。
- 礦物學:不同碳酸鈣礦物的溶解度不同(文石 > 高鎂方解石 > 低鎂方解石),因此不同類型的鈣質生物殼體有其特定的溶解深度(部分溶解深度),但lysocline通常指整體溶解顯著增強的深度帶。
-
重要性:
- 古海洋學與古氣候研究:海底沉積物中碳酸鈣的保存狀況(如碳酸鹽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記錄了過去的lysocline和CCD深度。這些深度變化是重建古海洋環流、古生産力和古大氣CO₂濃度的重要指标。例如,地質曆史時期大氣CO₂升高通常導緻lysocline和CCD變淺。
- 全球碳循環:lysocline和CCD是海洋“碳酸鹽泵”的關鍵組成部分,調節着大氣CO₂向深海轉移以及碳酸鈣沉積埋藏的效率,對全球碳循環有重要影響。
- 沉積物分布:lysocline控制着深海沉積物中鈣質軟泥的分布下限和保存狀态。
lysocine是海洋中碳酸鈣溶解作用顯著增強的深度界面,反映了海水碳酸鹽化學性質隨深度的變化。它是理解深海碳酸鹽溶解動力學、古海洋環境演變以及全球碳循環的關鍵概念之一。
網絡擴展資料
Lysocline 是海洋地質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海洋中碳酸鹽溶解度顯著增加的深度層,也稱為溶躍層或溶躍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
定義與發音
- 音标:英式發音為/ˈlaɪsəklaɪn/,美式發音為/ˈlaɪsəklaɪn/。
- 詞源:由希臘語詞根“lyso-”(溶解)和“-cline”(傾斜/梯度)組成,字面含義為“溶解梯度層”。
-
地質學意義
- 在溶躍層以下,碳酸鈣(如浮遊生物外殼)的溶解速率急劇上升。這一現象與海水壓力、溫度及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有關。
- 溶躍層通常位于碳酸鹽補償深度(CCD)上方,後者是碳酸鹽完全溶解的深度。
-
應用領域
- 該概念常用于研究海洋沉積物分布、古氣候重建及碳循環模型,尤其在分析深海岩芯時。
-
與其他術語的對比
- CCD:溶躍層與CCD的區别在于,前者是溶解速率突變的深度,後者是碳酸鹽沉積物無法保存的深度。兩者共同影響海底沉積物組成。
總結來說,lysocline是海洋化學垂直分層的關鍵界面,對理解全球碳循環和地質曆史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