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石松綱
Lycopodiatae(石松綱)是維管植物中的一個重要分類單元,特指一類具有小型葉(microphylls)和孢子囊生于葉腋或葉腹面、無葉舌結構的古老陸生植物類群。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Lycopodiatae 在傳統分類系統中屬于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下的一個綱,現代系統學中多稱其為石松綱(Lycopsida)。該類群包含石松目(Lycopodiales)、卷柏目(Selaginellales)和水韭目(Isoetales)等現存類群,以及多種已滅絕的化石植物(如鱗木目 Lepidodendrales)。其核心特征包括:
石松綱植物起源于古生代泥盆紀(約4億年前),在石炭紀(3.6-2.9億年前)達到鼎盛,形成高大的喬木狀森林(如鱗木屬,高達30米),是煤炭的重要來源之一。現存種類多為小型草本,分布于潮濕林下、沼澤或高山苔原,在生态系統中有以下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 of China)對石松綱的系統描述: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2&taxon_id=10838
- 美國國家植物标本館(NYBG)關于卷柏目的分類學研究:https://sweetgum.nybg.org/science/vh/selaginellales/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中華水韭的瀕危評估: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162346//
Lycopodiatae是植物分類學中的一個術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基本定義
Lycopodiatae指石松綱,屬于蕨類植物(Pteridophytes)中的一類,主要包含石松科植物。這類植物具有小型葉(無葉脈分支)和同形孢子(孢子形态一緻)的特征。
分類與特征
學名來源
“Lycopodiatae”源自希臘語詞根“lykos”(狼)和“pous”(足),形容部分石松類植物的匍匐莖形态類似狼爪。
發音與拼寫
該詞發音為 /ˌlaɪkəˌpoʊdiˈeɪtiː/(國際音标),拼寫需注意部分文獻可能簡化為“Lycopodiate”。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物種或生态學意義,建議查閱植物學專業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