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色岩
Leucocrate(或leucocratic)是地質學術語,用于描述火成岩中淺色礦物占主導地位的岩石類型。該詞源自希臘語"leukos"(意為"白色")和"kratos"(意為"力量"),字面含義為"白色主導"。
在岩石學分類中,leucocrate岩石通常滿足以下特征:
根據國際地科聯火成岩分類方案,淺色礦物比例是岩石定名的關鍵參數之一。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岩石分類手冊中明确指出,當岩石中鎂鐵質礦物含量低于35%時可歸類為leucocratic類型(來源:https://pubs.usgs.gov)。
這類岩石的物理特性表現為較低密度(平均2.6-2.8 g/cm³)和高二氧化矽含量(通常>63%),其化學公式可表示為: $$ SiO_2 + (Na,K)AlSi_3O_8 → 酸性岩漿結晶 $$ 在工程地質領域,leucocratic岩石因抗風化能力較強,常作為優質建築材料使用。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顯示,花崗岩類leucocrate岩石占大陸地殼成分的12%-15%(來源:https://www.cam.ac.uk/earth-sciences)。
“leucocrate”是一個地質學術語,其詞源可追溯至希臘語詞根。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源分析
定義
該詞指淺色礦物占主導的岩石類型,如花崗岩等長英質岩石,其顔色較淺(白、灰、粉紅),富含石英、長石等矽酸鹽礦物。
相關術語
應用領域
常見于岩石學、礦床勘探及地質工程中,用于分析岩石成因和資源分布。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未提供更詳細的專業定義,建議參考地質學詞典或岩石學教材(如《火成岩鑒定手冊》)以獲取礦物含量阈值等具體參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