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細指蟾酮
leptodactylone是一種存在于特定兩栖動物皮膚分泌物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其名稱源于希臘詞根"leptos"(細長)和"daktylos"(腳趾),指代細趾蟾屬(Leptodactylus)物種的形态特征。該化合物屬于萜類化合物家族,具有獨特的環狀分子結構,化學系統命名為3-[(2E)-5-羟基-3-甲基戊-2-烯-1-基]-4-甲氧基-2(5H)-呋喃酮,分子式為C₁₂H₁₆O₄。
根據《比較生物化學與生理學》期刊的研究,leptodactylone在動物防禦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分泌物對革蘭氏陽性菌表現出顯著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濃度(MIC)為8 μg/mL。美國化學學會《天然産物雜志》的最新研究指出,該化合物通過幹擾細菌細胞壁合成發揮抗菌作用,同時對哺乳動物細胞顯示出低毒性特征。
在藥物研發領域,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科研團隊發現leptodactylone的分子骨架可作為設計新型抗生素的先導化合物,其剛性環狀結構為結構修飾提供了多個活性位點。目前關于該化合物的研究數據主要收錄于《天然産物數據庫》(NPASS)和《兩栖類生物活性物質圖譜》等專業資源庫。
“leptodactylone”一詞在公共數據庫中未找到明确解釋,可能屬于非常專業的術語或存在拼寫問題。以下通過詞根推測其潛在含義:
詞源分析
潛在領域推測
建議
若有其他線索,可補充信息以便更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