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leprəsi/ 美:/'ˈleprəsi/
n. 麻風病;麻風;腐敗,道德敗壞
It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ould cure all the leprosy sufferers worldwide.
那是一種有效的療法,可以治愈全世界的麻瘋病患者。
He is a shining example of moral leprosy, a mixture of ferocity and jocularity that betrays supreme misery.
他是道德淪喪的光輝典範,殘暴和滑稽的混合,背叛了極度的痛苦。
Leprosy is a chronic disease caused by a bacterium, Mycobacterium leprae.
麻風是由一種細菌,即麻風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
Acid-fast staining was positive in all the 20 multibacillary leprosy cases, 18/30 paucibacillary leprosy cases.
20例多菌型麻風的抗酸染色全部陽性,30例少菌型麻風中18例陽性。
Leprosy is not highly infectious.
麻風的傳染性不很強。
n.|corruption/rottenness;麻瘋病;腐敗
麻風病(Leprosy)是一種由麻風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影響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該疾病潛伏期長,通常為5-20年,其傳播途徑可能通過長期密切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實現,但絕大多數人(約95%)對麻風杆菌具有天然免疫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81年起推廣多藥物聯合療法(MDT),使用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齊明等藥物組合,可在6-12個月内治愈患者并阻斷傳播。全球麻風病例已從1985年的520萬例降至2020年的12.7萬例,99%的國家達到消除标準(患病率<1/10,000)。
leprosy 是一個英語名詞,詳細解釋如下:
leprosy 指由麻風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影響皮膚和周圍神經,可能導緻皮膚損傷、神經粗大及肢體畸形。該病常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曾被稱為“漢生病”(Hansen's disease),以紀念發現病原體的挪威醫生Gerhard Hansen。
源自希臘語“lepra”(鱗屑),因患者皮膚常出現鱗狀斑塊得名。曆史上,leprosy 也隱喻“道德腐敗”或“社會污點”,反映患者曾被污名化與隔離的現象。相關詞包括 leper(麻風病人,隱含被排斥者)和 leprous(患麻風的)。
典型症狀包括皮膚結節、麻木性皮損及神經損傷。傳統療法曾用大風子油(chaulmoogra oil),現代以抗生素聯合治療為主,可有效控制病情。
因傳染性和外觀改變,麻風病人長期遭受歧視。相關詞彙(如 leper)常被引申為“被社會孤立者”。如今,全球通過醫學普及已大幅減少偏見,但部分地區仍存在誤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麻風病的醫學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或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
counterpartodiousdetentionaspiratingdabbledDarwinfirminggoddamedlonguePVCsatisfactionssorriestsuccadewindingsadvanced optionsanionic polymerizationbumble beedeep breathfluorescent lighthuman geneticsin actionled up toplatform divingreasonable profitclodhopperDithaneduotriodegibberenelithosomeMaycou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