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數 leishmaniasis, leishmanioses
n. 利什曼病(等于leishmaniasis,由利什曼原蟲屬原生動物引起的各種疾病,尤指黑熱病)
利什曼病(Leishmaniosis)是一種由利什曼原蟲屬(Leishmania)寄生蟲引起的媒介傳播疾病,主要通過受感染的雌性白蛉叮咬傳播給人類和動物。該病臨床表現多樣,從自愈性皮膚潰瘍到緻命的内髒感染均可發生,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在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流行。
根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主要分為三種臨床類型:
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最常見類型,表現為叮咬處出現丘疹、結節,進而發展為無痛性潰瘍(“東方疖”),可自愈但常遺留瘢痕。變異型包括彌散性皮膚利什曼病(全身性非潰瘍性皮損)和黏膜皮膚利什曼病(鼻、咽部黏膜進行性破壞)(世界衛生組織)。
内髒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最嚴重類型,寄生蟲侵入肝、脾、骨髓等内髒器官。症狀包括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體重下降和全血細胞減少。未經治療病死率高達95%(世界衛生組織)。
黏膜利什曼病(Mucosal Leishmaniasis, ML)
多繼發于皮膚感染,寄生蟲擴散至鼻、口咽部黏膜,導緻組織壞死和畸形(如“美洲利什曼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重要提示:若出現疑似症狀或曾前往流行區,請立即咨詢專業醫療機構。治療方案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自行用藥。
權威參考來源:
leishmaniosis(利什曼病)是一種由利什曼原蟲屬(Leishmania)原生動物引起的寄生蟲感染性疾病,主要通過白蛉叮咬傳播。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病原體
leishmaniosis 是 leishmaniasis 的同義詞,由利什曼原蟲感染引發。該寄生蟲屬于鞭毛蟲綱,分為多個種類,可導緻不同臨床表現。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受感染的雌性白蛉(沙蠅)叮咬傳播,偶見血液或母嬰傳播。
主要類型與症狀
流行病學與防治
該病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包括南美、非洲和亞洲。預防措施包括防蛉叮咬(如蚊帳、驅蟲劑),治療依賴抗寄生蟲藥物(如銻劑)。
leishmaniosis 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媒介傳播疾病,臨床表現多樣,需根據感染類型采取針對性治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