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motivation是什麼意思,learning motivati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學習動機
例句
Interest in the content of the knowledge may become a learning motivation.
對所學知識内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
But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research started rather late in China.
但在中國,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起步較晚。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ways of learning.
小學教師的學習途徑與學習動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earning.
外語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影響很大。
On study, I will interest in music into learning motivation, thus moment self-confidence;
在學習上,我将對音樂的興趣轉為學習的動力,因而時刻自信;
同義詞
n.|academic motivation;學習動機
專業解析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指個體主動參與、維持學習活動,并引導其朝向特定學習目标的心理驅動力系統。它融合了認知、情感和行為要素,是影響學習效率、深度及持續性的核心因素。以下從定義、類型、理論基礎及教育意義四個維度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内涵
學習動機是激發、維持學習行為的内在動力機制,表現為:
- 方向性:引導學習者選擇特定知識領域或任務(如專注數學而非文學)。
- 強度:決定個體投入的努力程度(如熬夜鑽研難題)。
- 持久性:支撐克服困難、持續學習的韌性(如長期堅持語言學習)。
二、動機類型與心理機制
1. 内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 定義:因活動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或滿足感而學習(如解謎題的樂趣)。
- 理論基礎:自我決定理論(Deci & Ryan, 1985)指出,滿足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歸屬感(Relatedness)三大需求可激發内在動機。
- 案例:學生因熱愛天文自發觀測星象。
2.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 定義:為獲得外部獎勵或避免懲罰而學習(如追求高分或避免批評)。
- 層級模型:Ryan & Deci (2000)提出外在動機内化連續體:
- 外部調節:單純追求獎勵(如為獎金學習)。
- 内攝調節:避免愧疚(如“我必須學好讓父母滿意”)。
- 認同調節:認可學習價值(如“學好英語為留學做準備”)。
- 整合調節:将目标融入自我價值觀(如“成為醫生需掌握生物學”)。
三、核心理論框架
1. 成就目标理論(Achievement Goal Theory)
- 掌握目标:關注能力提升(如“我要精通編程”)。
- 表現目标:追求優于他人(如“考試排名前10%”)。
- 研究支持:Dweck (1986)發現,掌握目标者更傾向挑戰性任務,抗挫力更強。
2. 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 自我效能感(Bandura, 1986):對自身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高效能感者更願挑戰困難,低效能感者易放棄。
- 影響因素:過往成功經驗、榜樣示範(如“同學做到,我也能”)、社會說服(教師鼓勵)。
3. 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
- 公式:$$text{動機強度} = text{成功期望} times text{任務價值}$$
- 成功期望:對達成目标的信心(如“我能學會微積分”)。
- 任務價值:含内在興趣、實用價值(如“學編程可高薪就業”)。
四、教育實踐意義
-
提升内在動機
- 設計探究式任務(如實驗課自主設計方案),滿足自主需求。
- 提供及時反饋,強化勝任感(如“你的解題思路創新”)。
-
優化外在動機内化
- 關聯學習與個人目标(如用數學建模解決環保問題)。
- 慎用物質獎勵,避免削弱内在動機(Deci, 1971)。
-
培養成長型思維(Dweck, 2006)
- 強調努力而非天賦(如“你的進步源于反複練習”)。
- 将失敗重構為學習機會(如“這次錯誤揭示了知識盲點”)。
權威參考文獻
- 自我決定理論: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pringer.
- 成就目标理論:Elliot, A. J. (1999).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3), 544-555.
- 社會認知理論: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Prentice-Hall.
- 期望-價值理論:Eccles, J. S., & Wigfield, A. (2002).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109-132.
(注:引用來源基于教育心理學經典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提供,可通過DOI號在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資料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是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激發、維持學習活動并引導行為朝向學習目标的内在動力。以下從定義、構成、分類和功能四個層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學習動機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 學習需要:個體因感到知識或能力欠缺而産生的内在驅動力,例如求知欲、提升自我的需求。
- 學習期待:對學習目标的主觀預估,如希望通過考試、獲得獎勵等。
簡言之,它既是推動學習的“引擎”,也是維持學習行為的“燃料”。
二、主要分類
根據不同的劃分标準,學習動機可分為以下類型:
-
來源維度
- 内部動機:由興趣、好奇心等内在因素驅動(如因喜歡數學而主動解題)。
- 外部動機:由外部獎勵或壓力引發(如為獲得獎學金而學習)。
-
社會意義維度
- 高尚動機:以利他主義為核心(如為社會發展而學習)。
- 低級動機:以自我利益為核心(如僅為個人名利學習)。
-
目标關聯維度
- 直接動機:對學習内容本身的興趣(如因喜歡文學而閱讀)。
- 間接動機:與長遠目标或社會期望相關(如為職業發展學習外語)。
三、核心功能
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的影響體現在四方面:
- 激活功能:觸發學習行為(如開始背單詞)。
- 指向功能:引導注意力聚焦目标(如選擇複習重點内容)。
- 維持功能:保持學習持續性(如克服困難完成作業)。
- 調節功能:根據反饋調整行為(如發現方法無效時改變策略)。
四、教育意義
研究表明,内部動機通常比外部動機更穩定持久,但兩者可相互轉化。例如,外部獎勵可能逐漸激發内在興趣。教育實踐中,教師需結合不同類型動機設計教學策略,如通過情境教學激發興趣(内部動機),或設置階段性獎勵(外部動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理論模型,可參考心理學教材或權威教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