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錳白雲石,鎂菱錳礦
Kutnahorite(中文名:金田黃)是一種含鎂和錳的碳酸鹽礦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Kutnahorite的學名為"鎂錳方解石"或"鎂菱錳礦",英文也可譯為"錳白雲石"()。其化學成分為Ca(Mn,Mg)(CO₃)₂,主要含碳酸鈣、鎂、錳等元素,結構式為:
$$
text{Ca(Mn,Mg)(CO}_3text{)}_2
$$
物理特性
産地與用途
主要産自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加武眉地區,因原石形似肥皂曾被稱為"肥皂石"。在藝術品領域,它被用作印章材料,與壽山田黃石外觀相似但礦物成分不同(, )。
鑒别特征
與田黃石的主要區别在于:田黃屬于壽山石(葉蠟石族),而金田黃屬于方解石族,且含有顯著錳元素緻色()。
注:更多化學性質可參考CAS數據庫(),但需注意該網頁未提供完整參數。
詞性: 名詞
發音: [ˌkutnəˈhɔːraɪt]
定義: kutnahorite是一種礦物,化學式為CaMn_2 Si_2O_6,屬于柱矽酸鹽類。
例句:
用法:
kutnahorite是一個專業術語,通常在地質學或礦物學領域使用。
解釋:
kutnahorite是一種含有錳的矽酸鹽礦物,通常呈現出深綠色或黑色。它是由礦物學家尤金·庫特納霍(Eugene Kutnahor)于1932年首次描述的,命名為庫特納霍石以紀念他。庫特納霍石的主要産地是俄羅斯,在該國的東部地區普遍存在。
近義詞:
反義詞:
目前沒有與kutnahorite相對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