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ennon是什麼意思,John Lenn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約翰·列侬(英國男音樂家)
例句
Who didn't want to be John Lennon?
又有誰沒想過要成為約翰·列侬呢?
Where were you when John Lennon was murdered?
約翰·列侬遇刺時,你在哪裡?
Imagine if John Lennon were still alive today.
想象下,假如約翰·列侬今天還活着。
Who didn't want to be John Lennon? Lennon did it all.
誰不想成為約翰·列侬?
Or is it that he thinks that Nixon does not know who John Lennon is?
還是他覺得尼克松不知道約翰·列侬是誰?
專業解析
約翰·列侬(John Lennon) 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詞曲作者、和平活動家之一。作為傳奇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 的創始成員、主唱及節奏吉他手,他與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共同創作了大量經典歌曲,深刻改變了流行音樂的面貌。
核心成就與貢獻:
- 披頭士時期(1960-1970): 列侬是樂隊核心創作力量,作品融合搖滾、民謠、迷幻等元素,歌詞充滿文學性與社會關懷。代表作如《Help!》、《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A Day in the Life》展現了其藝術深度。樂隊推動了“英國入侵”文化現象,革新了錄音技術與專輯概念。
- 個人音樂生涯(1970-1980): 單飛後,列侬的音樂更具個人色彩與政治性。專輯《Imagine》(1971)同名曲成為全球和平聖歌,呼籲無國界、無隔閡的理想世界;《Give Peace a Chance》成為反戰運動标志性口號。後期作品如《Double Fantasy》(1980)探索家庭與自省主題。
- 社會活動與和平主義: 列侬與小野洋子(Yoko Ono)共同發起“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等反戰活動,以非暴力方式倡導和平。他公開批評越南戰争,主張愛與理解,其社會影響力延續至今。
文化符號與遺産:
列侬不僅是音樂偶像,更成為反戰、和平與文化變革的全球象征。他遇刺身亡(1980年12月8日)後,其音樂與精神遺産持續激勵後世。利物浦的“列侬牆”、中央公園“草莓園”紀念區等地标承載着公衆對他的緬懷。
權威參考資料:
- 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John Lennon | Biography, Songs, & Facts (生平與藝術成就詳述)
- 搖滾名人堂(Rock & Roll Hall of Fame): John Lennon Inductee Profile (音樂貢獻官方評述)
- 約翰·列侬官方網站(John Lennon Official Site): Biography & Legacy (遺産基金會認證生平)
網絡擴展資料
John Lennon(約翰·列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人物身份
Joh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是英國著名音樂家、詞曲創作者,也是搖滾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的創始成員之一。他與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共同創作了披頭士大部分經典歌曲,對現代流行音樂影響深遠。
2.生平與争議
- 出生背景:出生于英國利物浦工人家庭,童年因父母離異由姨母撫養,性格反叛。
- 社會活動:曾因“我們比耶稣更受歡迎”言論引發争議,後成為反戰與和平主義的象征人物。
- 争議評價:近年有觀點批評他“抛妻棄子”,但需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其藝術家的複雜性格。
3.文化象征與名言
- 經典作品:個人單曲《Imagine》被譽為和平與理想主義的聖歌。
- 激勵性名言:“做你想做的人”成為其精神遺産的核心。
4.詞彙擴展
- “John”的含義:作為人名譯為“約翰”,但在俚語中也可指“廁所”或“傻瓜”,需結合語境區分。
- “Lennon”:源自姓氏,無特殊引申義,多與音樂或文化人物關聯。
John Lennon不僅是音樂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更承載了社會變革與理想主義的精神符號。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音樂史資料或傳記。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