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化] 離子強度
Let us begin with a few words on the concept of ionic strength.
讓我們以離子強度的概念來開始吧。
CONCLUSIONS the rate of drug releas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ionic strength.
結論:釋藥速率與離子強度之間存在較好的線性負相關關系。
For ISE measurements, an ionic strength constant value is stored with GLP data.
對于ISE測量,離子強度常數與GLP數據一同存儲。
The ionic strength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drug.
離子強度對穿琥甯降解無顯著影響。
Grana stacks have the interesting property of unfolding in low ionic strength medium.
在低離子強度介質中,基粒垛疊能打開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性質。
離子強度(ionic strength)是物理化學中用于量化溶液中離子總濃度的參數,其計算綜合考慮了每種離子的摩爾濃度及其電荷數的平方。這一概念由美國化學家吉爾伯特·牛頓·路易斯于1921年提出,現被廣泛應用于電解質溶液的理論研究和工業領域。
離子強度的數學表達式為: $$ I = frac{1}{2} sum_{i=1}^{n} c_i z_i $$ 其中$c_i$表示第i種離子的摩爾濃度,$z_i$為其電荷數。該公式表明,高價離子(如Ca²⁺)對離子強度的貢獻比單價離子(如Na⁺)更顯著。
在應用層面,離子強度直接影響溶液的以下特性:
例如在生理鹽水(0.9% NaCl)中,其離子強度計算為$I = frac{1}{2}(0.15 times 1 + 0.15 times 1) = 0.15, text{mol/kg}$,該參數對維持細胞滲透壓起關鍵作用(《生物化學》醫學應用章節)。
離子強度(Ionic Strength)是描述溶液中離子濃度及其電荷狀态對溶液電化學性質影響的參數。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公式
離子強度(I)的計算公式為:
$$
I = frac{1}{2} sum_{i} m_i z_i
$$
其中:
提出背景
由物理化學家G.N.路易斯于1921年提出,用于解釋強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活度系數與濃度、電荷數的關系,取代了單純依賴濃度的描述方式。
物理意義
離子強度反映了溶液中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強度。濃度越高、離子電荷數越大,離子強度越高,導緻離子間相互作用增強,溶液的非理想性(如活度系數變化)更顯著。
應用領域
示例
對于0.1 mol/kg的Na₂SO₄溶液:
Na⁺濃度=0.2 mol/kg,SO₄²⁻濃度=0.1 mol/kg,代入公式得:
$$
I = frac{1}{2} left(0.2 times 1 + 0.1 times 2 right) = 0.3 , text{mol/kg}
$$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