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碘蒸疹
“Iododerma”是一個醫學術語,指因碘或含碘物質(如藥物、造影劑等)引發的皮膚反應,通常表現為皮疹、水疱或潰瘍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臨床表現
常見症狀包括紅斑、丘疹、膿疱或結節,嚴重時可能出現潰瘍或壞死,多發生于長期或過量接觸碘的情況下。
病因與機制
可能與碘過敏、代謝異常或毒性積累有關,例如使用含碘藥物(如胺碘酮)、造影劑或消毒劑後誘發。
與其他術語的關聯
同義詞包括“iodine eruption”或“ioderma”,但“iododerma”更強調皮膚層面的病理表現。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例或治療方式,建議通過醫學數據庫(如PubMed)查閱文獻,或咨詢皮膚科醫生。
詞性:名詞
發音: /aɪəʊ'dəːmə/
定義:由于攝入過量碘而引起的皮膚病。通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瘙癢和水腫。
例句:
用法:通常用于描述由于攝入過量碘而引起的皮膚病。
解釋: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過量攝入會引起碘中毒,其中一種表現就是皮膚病,稱為iododerma。
近義詞:碘中毒性皮炎(iodine toxicity dermatitis)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