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trigo是什麼意思,intertrigo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外科] 擦爛
例句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exist condition of malassezia in Candidal intertrigo in infants.
目的調查嬰幼兒擦爛性念珠菌病皮損處及非皮損處馬拉色菌存在的狀況。
Methods Candidal intertrigo of 37 infants were examined by direct and Parker ink dye to observe the exist condition of malassezia in the lesion and non-lesion.
方法應用直接鏡檢及派克墨水染色鏡檢法對37例嬰幼兒擦爛性念珠菌病患兒皮損及非皮損處馬拉色菌進行檢測。
專業解析
Intertrigo,中文常譯為擦爛或間擦疹,是一種發生在皮膚皺褶部位(如腋下、腹股溝、乳房下方、腹部皺褶、指/趾縫間)的炎症性皮膚疾病。其核心特征是由于皮膚表面相互摩擦、局部溫暖潮濕的環境以及汗液、分泌物滞留共同作用導緻的皮膚刺激和炎症反應。
詳細解釋:
-
發病機制與誘因:
- 摩擦與潮濕: 皮膚皺褶處緊密貼合,持續的摩擦會破壞皮膚屏障。汗液、尿液或其他分泌物積聚在皺褶内無法及時蒸發,導緻局部環境過度潮濕。這種溫暖、潮濕、封閉的環境是間擦疹發生的關鍵。
- 微生物滋生: 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細菌(如葡萄球菌、鍊球菌)、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或其他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的繁殖及其代謝産物會進一步刺激皮膚,加重炎症,甚至引起繼發感染。
- 高危人群: 肥胖者(皮膚皺褶多且深)、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可能受損,皮膚更易感染)、嬰兒(頸部、腹股溝皺褶)、行動不便或卧床者(局部受壓、清潔困難)、多汗症患者等更容易患病。
-
主要症狀:
- 紅斑(發紅): 皮膚皺褶處出現邊界相對清晰的鮮紅或暗紅色斑片,這是炎症最典型的表現。
- 浸漬與糜爛: 長期潮濕導緻皮膚角質層軟化、發白、起皺,甚至出現表皮破損(糜爛),露出鮮紅的基底,可能伴有滲液。
- 瘙癢、灼熱或刺痛感: 炎症刺激神經末梢引起不適感。
- 異味: 如果合并細菌感染,可能産生異味。
- 繼發感染征象: 可能出現膿疱、膿性分泌物、疼痛加劇,或者出現衛星狀分布的皮損(念珠菌感染的特征)。
-
與感染的關系:
- 單純的間擦疹主要是刺激性炎症。然而,由于其發生的環境非常適合微生物生長,繼發感染極其常見。因此,臨床上看到的間擦疹往往同時存在炎症和感染(細菌性、念珠菌性,或混合性)。有時很難區分是感染誘發了炎症,還是炎症繼發了感染。
-
治療原則:
- 核心是保持幹燥與減少摩擦:
- 頻繁輕柔地清潔患處并徹底拍幹(避免用力擦拭)。
- 使用風扇、吹風機冷風檔或吸濕性敷料幫助保持皺褶部位幹燥。
- 穿着寬松、透氣的純棉衣物。
- 使用屏障保護劑(如氧化鋅軟膏、凡士林)隔離皮膚,減少摩擦和潮濕刺激。
- 針對炎症: 短期外用弱效至中效糖皮質激素藥膏可快速緩解炎症和瘙癢。
- 針對感染:
- 懷疑或确診細菌感染:使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
- 懷疑或确診念珠菌感染:使用外用抗真菌藥(如克黴唑、咪康唑)。嚴重或頑固病例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藥。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資料
Intertrigo 是一個醫學術語,指皮膚因摩擦和潮濕引起的炎症反應,常見于皮膚褶皺處(如腋窩、腹股溝、乳房下方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征
該詞源自拉丁語,字面意為“摩擦引起的損傷”。醫學上指皮膚接觸面因摩擦、濕熱、汗液滞留或微生物感染導緻的紅斑、糜爛或瘙癢性皮損。
2. 主要病因
- 機械因素:皮膚褶皺處的持續摩擦
- 環境因素:潮濕環境(如出汗、尿液刺激)
- 微生物感染:常繼發真菌(如念珠菌)或細菌感染
3.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包括對稱性紅斑、灼熱感、瘙癢,嚴重時可能出現滲出、皲裂或異味。好發部位包括頸部、腋窩、腹股溝、臀溝及乳房下緣。
4. 治療原則
- 保持患處清潔幹燥
- 使用吸水性敷料或屏障霜(如氧化鋅軟膏)
- 合并感染時需用抗真菌/抗生素藥物
注意:若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加重症狀。日常可通過穿着透氣衣物、控制體重等方式預防。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