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ˈɡrætɪtjuːd/ 美:/'ɪnˈɡrætɪtuːd/
n. 忘恩負義
He upbraided her with her ingratitude.
他譴責她忘恩負義。
He was taxed with ingratitude.
他因忘恩負義而受到責備。
His ingratitude cut me to the heart.
他的忘恩負義傷透了我的心。
Her ingratitude stung him.
她的忘恩負義使他痛心。
Oh, which are? Ingratitude is one.
不知感恩是其中一個。
n.|ungratefulness;忘恩負義
ingratitude 指“忘恩負義”或“不領情”,表示對他人給予的幫助、善意或恩惠缺乏感激之情,甚至表現出冷漠或輕視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忘恩負義的行為或态度
當某人受到他人恩惠(如幫助、饋贈、支持)後,不僅未表達感謝,反而表現出漠視、傲慢或傷害施恩者的行為,即構成 ingratitude。例如:
她資助他完成學業,他卻連一句感謝都沒有,這是赤裸裸的 ingratitude(忘恩負義)。
源自拉丁語 ingratus(“不感激的”),由否定前綴 in- 和 gratus(“感激的”)構成。該詞帶有強烈負面含義,常暗含道德批判,暗示當事人缺乏基本的人情味或道德感。
如子女忽視父母的付出,或朋友背叛他人的信任:
他對恩師的 ingratitude 令所有人失望。(來源:《牛津英語詞典》)
常用于批判社會現象,如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借角色之口感歎: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 (擁有忘恩負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更鋒利!)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為經典工具書及文學作品,确保信息權威性。)
“Ingratitude”是一個名詞,表示“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行為或态度,指接受他人幫助、恩惠後缺乏感激之情,甚至表現出冷漠或敵意。
詞源與構成
由否定前綴in-(表示“不”)+ 拉丁詞根gratia(恩惠、感激)構成,字面意為“不感激”。其形容詞形式為ungrateful(不知感恩的)。
典型用法
描述某人忽視或貶低他人的善意,例如:
文化與社會意義
在文學和道德讨論中,常被批判為一種道德缺陷。例如,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中通過角色高納裡爾的忘恩負義,探讨人性黑暗面。
如果需要進一步區分近義詞或例句,可以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