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ɪnfəmi/ 美:/'ˈɪnfəmi/
複數 infamies
n. 聲名狼藉;惡行
I ask not wherefore, nor how, thou hast fallen into the pit, or say, rather, thou hast ascended to the pedestal of infamy, on which I found thee. He said.
“我不對你盤诘,出于什麼原因或以何種方式,你堕入了深淵,或者甯可說,你登上了恥辱的刑台,我正是在那兒見到你的。”他說。
His name will live in infamy.
他的名字将于恥辱共存。
He enjoyed exaggerating his infamy.
他喜歡誇大他的惡行。
To mark with disgrace or infamy; stigmatize.
誣蔑給…打上恥辱或惡名昭彰的烙印;誣蔑收藏。
We discern no badge of infamy on man or woman.
我們不會從某個男人或女人身上認出任何丑行的标志。
n.|malconduct/evildoing;聲名狼籍;惡行
"infamy"是英語中一個具有強烈負面含義的名詞,指因極端惡劣的行為而導緻的持久惡名或恥辱。根據牛津詞典的定義,其核心含義是"the state of being well known for something bad or evil"(因惡劣行徑而廣為人知的狀态)。這個詞源于拉丁語"infamia",由否定前綴"in-"和"fama"(聲譽)構成,字面意為"喪失名譽"。
在曆史語境中,該詞常與重大事件關聯。例如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為"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将遺臭萬年的日子),這一表述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為20世紀重要曆史表述。法律領域則用"infamous crime"指代涉及道德敗壞的嚴重犯罪,美國司法部文件顯示這類犯罪可能剝奪公民的選舉權和擔任公職資格。
劍橋詞典指出,現代用法中infamy不僅指行為本身的惡劣性,更強調社會對此的廣泛認知與持續影響,例如恐怖襲擊策劃者即便未被抓獲,其陰謀敗露後也會使整個組織蒙受infamy。詞義辨析方面,梅裡亞姆-韋伯斯特詞典強調infamy與普通丑聞(scandal)的區别在于,前者涉及更嚴重的道德淪喪和更持久的社會記憶。
Infamy 是一個名詞,主要含義為“聲名狼藉”或“丑惡行為”,具體可拆解為以下内容:
Infamy 強調因負面行為導緻的廣泛惡名,既可用于抽象的名聲狀态,也可指具體惡行。學習時可結合例句和語境理解其法律與日常用法的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