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ɪndələns/ 美:/'ˈɪndələns/
GRE,SAT
n. 懶散,懶惰;無痛
He was noted for his indolence.
他的懶惰是出了名的。
Reflect the indolence of heaven pale.
反映天空的蒼白和萎靡不振。
Draw me not aside to indolence and pride.
不要使我偏離到懶惰和驕傲。
This is indolence.
這是虛榮心!
How does natant glasses take meeting indolence?
眼鏡怎麼帶會不痛呢?
n.|idleness/lassitude;懶散,懶惰;無痛
"indolence"是一個源自拉丁語的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長期缺乏活力或主動性的狀态,常被譯為"懶惰""怠惰"。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學評論》期刊指出,這種特質與低水平的多巴胺分泌相關,可能影響個體的目标導向行為。從醫學視角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曾用"indolent lymphoma"描述病程進展緩慢的淋巴瘤類型,特指細胞分裂周期較長的病理特征。
牛津詞典的詞源研究顯示,該詞由"in-"(否定前綴)和"dolere"(疼痛)構成,暗示不願承受努力帶來的不適。在文學領域,塞缪爾·約翰遜的《人類欲望的虛幻》中,将indolence描述為"靈魂的慢性麻痹",強調其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學研究則發現,現代職場中indolence常表現為"安靜離職"現象,即員工僅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已将慢性惰性列為影響生産力的重要心理因素。需要區分的是,這與短暫疲勞不同,而是持續六個月以上的心理狀态,常伴隨決策回避和計劃拖延等行為特征。
“Indolence”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懶惰;懶散
指缺乏行動力或工作意願的狀态,表現為怠惰、不積極。例如:
He got the better of his indolence.(他克服了懶惰。)
近義詞包括:laziness、inertia、apathy()。
醫學領域:無痛或進展緩慢
用于描述疾病的無痛特征或愈合緩慢的狀态,如“indolent ulcer”(無痛性潰瘍)。例如:
The wound showed indolence in healing.(傷口愈合緩慢。)
The indolence of the afternoon made everyone drowsy.(午後的慵懶令人昏昏欲睡。)
詞彙 | 側重含義 | 例句參考 |
---|---|---|
Laziness | 主觀懶惰,不願行動 | His laziness cost him the job. |
Apathy | 情感冷漠,缺乏興趣 | Political apathy is common. |
Inertia | 物理或心理上的停滞狀态 | The project failed due to inertia. |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醫學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