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n'dɪfərəntɪzəm/ 美:/'ɪnˈdɪfrəntɪzəm/
n. 冷淡主義;信仰無差别論
We do know that from this it is an easy step to the neglect of religion or indifferentism and to modernism, as they call it.
由此可知,對宗教(之間差别)的忽略 和 宗教無差别論者,都容易走向他們所謂的現代主義。
indifferentism(冷漠主義)是一個哲學和宗教術語,指對涉及真理或道德的核心問題持中立或漠不關心的态度,尤其在宗教信仰和倫理選擇上表現為拒絕立場判斷。該概念最早出現在19世紀天主教教義批評中,用以反對“所有宗教同等有效”的觀點。例如,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在1832年的通谕《Mirari Vos》中譴責其威脅信仰的統一性。
在倫理學中,indifferentism可能表現為對善惡界限的模糊化,例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批判的“價值相對化”現象。現代宗教研究領域,該詞常描述多元社會中對信仰差異的過度包容态度,如宗教學者約翰·希克在《宗教之解釋》中分析的“真理稀釋”風險。
權威詞典如《牛津英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對重大事務缺乏興趣或偏好”,《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則強調這種态度可能導緻“道德判斷的癱瘓”。需注意該術語與宗教寬容的區别:前者否定真理的客觀性,後者主張尊重差異性。
indifferentism 是一個源自宗教哲學語境的專業術語,主要含義為“冷淡主義” 或“信仰無差别論”,具體解釋如下:
“教會批判indifferentism,認為它削弱了信仰的獨特性。”
—— 常見于宗教哲學文獻。
“當代年輕人對政治的indifferentism可能影響公共事務參與。”
—— 用于描述對公共議題的普遍冷漠。
該詞在宗教語境中常含貶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情感色彩。若需進一步了解發音或例句,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