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ɪˈɡwɑːnədɒn/ 美:/'ɪˈɡwɑːnədɑːn/
n. 禽龍(恐龍的一種)
Yes, he is an Iguanodon.
是的,他是一隻禽龍。
Behavior - How Iguanodon acted?
禽龍的行為舉止什麼樣?
Yes, the Iguanodon has a very powerful tail.
是的,禽龍有一條非常有力的尾巴。
The name of one kind of dinosaurs was iguanodon.
其中有一種叫做禽龍。
Another dinosaur that lived at that time was Iguanodon.
其它生活在這個時候的恐龍有禽龍。
Iguanodon(禽龍)是生活在約1.25億年前早白垩世的大型草食性恐龍,屬于鳥臀目、鳥腳下目恐龍。其名稱源自希臘語“iguana”(鬣蜥)和“odous”(牙齒),由英國地質學家吉迪恩·曼特爾于1825年命名。這一命名源于其牙齒結構與現代鬣蜥的相似性。
根據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化石記錄,禽龍的典型特征包括:
該物種在恐龍研究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比利時伯尼薩特煤礦于1878年發現的38具完整禽龍化石群,為早期古生物學家提供了研究群體行為的珍貴證據。近年研究顯示,禽龍的咀嚼系統比早期推測的更複雜,其上下颌能進行橫向研磨運動,這解釋了該物種成為白垩紀優勢植食恐龍的重要原因。
目前最完整的禽龍标本保存在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其骨骼結構顯示這類恐龍可能具有遷徙習性。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沉積層分析表明,禽龍化石廣泛分布于歐洲、北美和亞洲的早白垩世地層,印證了當時大陸闆塊尚未完全分離的地理特征。
Iguanodon(禽龍)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命名
該詞源自希臘語,由"iguana"(鬣蜥)和"odontos"(牙齒)組合而成,意為"鬣蜥的牙齒"。這一命名源于其牙齒與現生鬣蜥的相似性。最初發現者曼特爾(Gideon Mantell)曾拟用"Iguanasaurus",後正式定名為"Iguanodon"。
2. 生物學特征
3. 生存時期與分布
主要生活在早白垩世(約1.4億至1.2億年前),化石集中分布于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和德國。
4. 發音與拼寫
5. 曆史意義
禽龍是最早被科學命名的恐龍之一(1825年),其發現推動了古生物學發展,并成為早期恐龍複原模型的重要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化關系或同時代物種,可參考古生物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