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山間地槽;晚期地槽;獨地槽
“Idiogeosyncline”是地質學中的一個術語,屬于傳統地槽(geosyncline)理論中的細分類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該詞由前綴“idio-”(源自希臘語,意為“獨特的”“自身的”)和“geosyncline”(地槽)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獨特/局部的地槽”。
基本定義
指地殼中一種相對獨立或局部發育的沉降帶,其沉積特征與周邊區域有明顯差異。這類地槽通常規模較小,沉積物來源以本地為主,而非來自遠距離搬運(如大陸邊緣的沉積)。
學術背景
地槽理論在20世紀中期盛行,用于描述造山帶形成前的沉降區域。根據傳統分類,地槽可分為不同類型,如:
現代意義
隨着闆塊構造理論的發展,傳統地槽術語已逐漸被取代。類似概念現多通過“沉積盆地”“裂谷帶”等現代地質模型解釋。因此,“idiogeosyncline”在當代文獻中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地質學讨論中。
若需更深入的分類或案例,建議參考經典地質學著作(如《地槽與大陸漂移》),或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術語的應用場景。
詞性:名詞
發音:[ˌɪdɪəʊdʒiəʊˈsɪŋklaɪn]
定義:地質學術語,指區域性沉降隆起構造。是指沉降區域内的地殼塊體,在沉積底部經曆多期構造事件的變形後,形成的内部構造單元。
用法:地質學領域
例句:
解釋:idiogeosyncline是由希臘語詞根idi(自己的)、geo(地球的)、syn(共同的)、cline(傾斜)組成的。因此,它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地球共同傾斜”,指的是相對于周邊地區而言,一個區域内的地殼塊體沉降隆起構造所形成的沉降區域。在沉積底部經曆多期構造事件的變形後,形成了複雜的内部構造單元。
近義詞:geosyncline(地槽)
反義詞:anticline(背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