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山間地槽;晚期地槽;獨地槽
idiogeosyncline(獨地槽)是地質學中描述特定類型沉積盆地構造的專業術語,指發育于穩定克拉通(古老大陸地殼)内部、受局部構造控制形成的獨立沉降帶。其核心特征是與周圍穩定地塊形成鮮明對比的持續沉降和沉積作用,且通常不受相鄰造山帶直接影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構造背景
位于穩定大陸内部(如地盾邊緣),沉降受控于深大斷裂或地幔熱異常,而非闆塊邊緣的俯沖或碰撞作用。例如北美加拿大地盾内部的元古代沉積盆地。
沉積充填序列
以淺海相碳酸鹽岩、石英砂岩為主,厚度可達數千米,但缺乏典型地槽的複理石(濁積岩)或火山岩組合,反映低能量沉積環境。
後期演化
通常未經曆強烈褶皺變形,可能以緩慢擡升或持續沉降告終,區别于造山帶中遭受強烈擠壓的經典地槽(如阿巴拉契亞地槽)。
經典地槽位于闆塊邊緣,伴隨火山活動、深海沉積及後續造山運動;而獨地槽為克拉通内孤立盆地,構造活動性弱。
裂谷受闆塊張裂控制,常伴玄武質火山岩;獨地槽沉降機制更複雜,火山活動不顯著。
獨地槽揭示了克拉通内部非均一性,對理解大陸地殼演化、古地理重建及沉積礦産(如油氣、磷礦)勘探有重要價值。典型實例包括:
權威參考來源:
“Idiogeosyncline”是地質學中的一個術語,屬于傳統地槽(geosyncline)理論中的細分類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該詞由前綴“idio-”(源自希臘語,意為“獨特的”“自身的”)和“geosyncline”(地槽)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獨特/局部的地槽”。
基本定義
指地殼中一種相對獨立或局部發育的沉降帶,其沉積特征與周邊區域有明顯差異。這類地槽通常規模較小,沉積物來源以本地為主,而非來自遠距離搬運(如大陸邊緣的沉積)。
學術背景
地槽理論在20世紀中期盛行,用于描述造山帶形成前的沉降區域。根據傳統分類,地槽可分為不同類型,如:
現代意義
隨着闆塊構造理論的發展,傳統地槽術語已逐漸被取代。類似概念現多通過“沉積盆地”“裂谷帶”等現代地質模型解釋。因此,“idiogeosyncline”在當代文獻中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地質學讨論中。
若需更深入的分類或案例,建議參考經典地質學著作(如《地槽與大陸漂移》),或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術語的應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