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量影儀;光像測定器;直視取景器;測距鏡 (iconometer的變形)
iconometry(造像度量學)指通過數學比例和幾何規則規範圖像(尤其是宗教造像)尺寸的體系,強調圖像各部分間的精确比例關系。該術語源于希臘語 eikōn(圖像)和 metron(測量),核心在于通過标準化比例傳遞宗教或美學意義。
在佛教、印度教藝術中,iconometry 嚴格規定神像的身體比例(如面部長度與身高的比值),确保造像符合宗教經典描述的“完美形态”。例如,佛教《造像量度經》以“指”為單位,規定佛像頂髻至發際、面長、臂長等比例。
拜占庭聖像畫、古埃及壁畫及文藝複興藝術均運用類似原則。拜占庭藝術手冊《畫家指南》明确要求基督像的面部需占身高的1/9,體現神性莊嚴。
藝術史學家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的 iconometry 規則,追溯文化交流與信仰演變。例如,西藏唐卡造像比例受印度《毗濕奴最上法》影響,而漢傳佛教造像在唐代融合中亞量度體系,反映絲綢之路藝術融合。
權威參考來源
- 牛津藝術史術語庫:Iconometry 詞條(oxfordartonline.com)
- 《造像量度經》研究,載《佛教藝術學報》第12卷
- 大英博物館《亞洲宗教造像比例體系》特展說明(britishmuseum.org)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iconometry"(發音:英 [aɪkə'nɒmɪtrɪ],美 [aɪkə'nɒmɪtrɪ])是一個專業術語,主要含義為:
核心定義: 指「光像同量學」,屬于光學測量領域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光與影像之間的定量關系。其詞源可分解為:
應用領域: 由于該詞較為罕見,常見于專業文獻中,可能涉及以下方向:
對比說明: 與普通幾何學(geometry)關注空間形狀不同,iconometry更側重光學影像的量化特征測量,如光通量、成像比例等物理量之間的數學關系。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深入學術定義可查閱《光學測量手冊》等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