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渴感減退
hypodipsia(中文可譯為渴感減退或飲水減少)是一個醫學術語,指個體對水的渴求感異常降低或缺失,導緻飲水行為顯著減少的病理狀态。它與正常的口渴機制受損有關,可能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
定義與機制
hypodipsia 源于希臘語詞根:
其核心表現為下丘腦口渴中樞功能異常,患者即使處于高滲狀态(如血鈉升高)仍無飲水欲望。正常生理中,血漿滲透壓升高會刺激下丘腦釋放抗利尿激素(ADH)并觸發渴感,但 hypodipsia 患者此反饋機制失靈。
病因與關聯疾病
常見于以下情況:
臨床風險
長期飲水不足可導緻:
診斷與管理
《下丘腦功能障礙與體液平衡紊亂》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000/ (生理機制與病理關聯)
《神經源性渴感減退的診斷共識》
https://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8)30045-5/fulltext (病因與臨床管理)
《Prader-Willi綜合征的多系統表現》
https://ojrd.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23-020-01356-1 (遺傳綜合征關聯)
hypodipsia 是一個醫學術語,表示渴感減退,即個體對水分的生理需求感知降低,可能導緻飲水不足。
詞源與構成
醫學意義
hypodipsia屬于體液調節異常,可能由下丘腦功能紊亂、脫水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需結合具體病因分析。若長期存在,可能引發脫水或電解質失衡。
相關術語對比
若發現自身或他人長期存在異常渴感變化,建議及時就醫檢查,排除潛在疾病風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