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低凝固性
hypocoagulability(低凝狀态)是血液病學中描述凝血功能異常的專業術語,指血液凝固能力低于正常生理水平的病理狀态。該詞由希臘語前綴"hypo-"(低于)與拉丁語詞根"coagulability"(凝固能力)組合構成,屬于凝血功能障礙的細分類型。
根據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的定義,這種狀态源于凝血因子濃度下降、血小闆功能缺陷或抗凝物質過量。典型臨床表現包括自發性出血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創傷後止血時間延長以及皮下瘀斑形成。在《血液學原理》(第7版)中提到,其診斷需結合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纖維蛋白原檢測,公式可表示為:
$$ text{INR} = left(frac{text{患者PT}}{text{正常對照PT}}right)^{text{ISI}} $$
其中INR值持續高于3.0時提示顯著低凝風險。該狀态常見于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獲得性疾病如肝硬化繼發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礙,以及抗凝藥物過量使用等情形。《默克診療手冊》特别指出,維生素K缺乏導緻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減少是醫源性低凝的常見誘因。
"hypocoagulability"是由前綴"hypo-"(不足)、詞根"coagul"(凝固)和後綴"-ability"(能力)組成的醫學術語,指血液凝固能力低于正常水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源構成
醫學定義 指機體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機制異常,導緻止血功能減弱的病理狀态。這種狀态可能引發異常出血傾向,與"hypercoagulability"(高凝狀态)形成對立概念
相關術語對比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搜索結果中未直接出現"hypocoagulability",但通過詞根組合和醫學構詞法可明确其含義。在臨床實踐中,更常用"hypocoagulable state"(低凝狀态)來描述這一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