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Hobsbawm)人名;(英)霍布斯鮑姆
As Hobsbawm admits, there's no denying Marx's fallibility.
正如霍氏自己所承認的:毋庸置疑,馬克思也會犯錯誤。
Given the central role of war, a book limited to what Eric Hobsbawm has called the short 20th century-1914 to 1991-might have served better.
鑒于埃裡克·霍布斯鮑姆稱二十世紀(1914年至1991年)乃是個“短暫的世紀”,以及戰争在本書起到的核心作用,這樣的安排比較妥當。
Stop being perfectionist; instead aim for being good enough, advises Julia Hobsbawm, author of The See-Saw: 100 Ideas for Work-Life Balance.
不要做完美主義者;見好就收,“Julia Hobsbawm建議,她是《觀感:在生活和工作間保持平衡的100個方法》的作者。”
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一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其名字“Hobsbawm”主要指代他本人及其開創性的學術貢獻。他的研究深刻重塑了人們對現代世界,尤其是19至20世紀歐洲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革的理解。
1. 學術身份與核心貢獻 霍布斯鮑姆是20世紀最傑出的曆史學家之一,長期任教于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他最為人稱道的是其關于“漫長的19世紀”(1789-1914)的三部曲:《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和《帝國的年代》,以及關于“短暫的20世紀”(1914-1991)的著作《極端的年代》。這些作品将複雜的曆史進程置于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宏大框架中進行分析,展現了社會結構變遷與大衆運動的動力。他特别關注“原始叛亂”和“社會盜匪”等前工業化時期底層民衆的反抗形式,揭示了非制度化抗争在曆史中的作用。
2. 曆史觀與理論立場 霍布斯鮑姆堅定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進行曆史研究,強調經濟基礎、階級鬥争和社會生産模式在塑造曆史中的決定性作用。他緻力于書寫“自下而上的曆史”(History from Below),關注普通民衆、工人、農民和被邊緣化群體的生活經曆與抗争,挑戰了傳統史學中精英和政治事件的中心地位。他對民族主義和民族傳統的批判性分析(如《傳統的發明》)極具影響力,揭示了民族認同中被刻意建構和神話化的成分。
3. 持久影響力與遺産 霍布斯鮑姆的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範圍内廣泛閱讀和讨論,深刻影響了曆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多個學科。他清晰、雄辯且極具洞察力的寫作風格,使得深奧的學術研究能夠觸及廣大讀者。盡管其馬克思主義觀點引發争議,但他嚴謹的史料運用、宏大的曆史視野以及對底層社會的深切關懷,奠定了他在現代史學界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他的工作持續激勵着後世學者對社會變革、權力結構和民衆能動性的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
Hobsbawm(音譯:霍布斯鮑姆)是英語中的一個姓氏,通常指英國著名曆史學家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Hobsbawm是英語姓氏的音譯,源自德語,常見于英語國家。但在學術語境中,該詞通常特指埃裡克·霍布斯鮑姆,他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曆史學家之一。
人物背景與學術貢獻
生平經曆
影響與争議
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全球史學界和社會科學領域影響深遠,但因政治立場也引發過争議,部分學者認為其研究存在意識形态傾向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