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染色粒
heterochromomere(異染色粒)是遺傳學與細胞生物學中用于描述染色體特定結構的專業術語。該詞由希臘詞根“hetero-”(不同)、“chromo-”(顔色或染色體)和“-mere”(部分)組成,字面含義為“不同染色特性的區段”。
在染色體研究中,heterochromomere指染色體上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聚集形成的顆粒狀或節段狀區域。這些區域因DNA高度螺旋化和蛋白質結合緊密,在顯微鏡下呈現深染特征,與常染色質(euchromatin)的淺染區域形成對比。例如,在果蠅唾液腺染色體中,異染色粒的分布與基因表達調控密切相關。
根據《遺傳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netics,Snustad & Simmons,2015)的定義,異染色粒在細胞分裂時維持染色體結構穩定性,并通過表觀遺傳機制抑制其所在區域的基因轉錄活動。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公開資料進一步指出,這類結構域富含重複序列,可能在着絲粒和端粒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
近期研究顯示,異染色粒的動态變化與X染色體失活、基因組印記等生物學過程存在關聯。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2023年的實驗數據證實,特定蛋白質複合物(如HP1)可通過識别組蛋白修飾标記,定向聚集形成異染色粒結構。
heterochromomere 是一個生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術語在具體研究中的使用案例,可參考遺傳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