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方銅礦;方輝銅礦
n.|digenite;方銅礦;方輝銅礦
Harrisite(哈裡斯岩)是地質學中一種特殊的火成岩層狀結構,由交替的橄榄石和輝石礦物層組成。該術語最早由英國地質學家約翰·哈裡斯(John Harris)在1920年代提出,用于描述蘇格蘭拉姆島(Rum)層狀侵入體中的特征性岩石構造。
從礦物學角度,harrisite通常表現為橄榄石富集層與輝石富集層交替排列,單層厚度可從毫米級到數米級不等。這種結構被認為與岩漿房内周期性晶體沉降和熔體成分變化有關。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将其歸類為鎂鐵質層狀侵入體的典型特征之一,常見于古元古代至中生代的大型火成岩省。
近年研究顯示,harrisite結構對理解岩漿分異過程和鉻鐵礦床形成具有指示意義。例如在津巴布韋大岩牆中,此類構造與鉑族元素礦化存在空間關聯性。其命名來源哈裡斯博士的早期工作,至今仍是層狀侵入體研究的重要參考案例。
“Harrisite”是一個專業術語,其含義因領域不同而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礦物學領域
岩石學領域
其他争議性解釋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提到“哈裡斯特C-4炸藥”,但該解釋未見于權威礦物學資料,可能為誤譯或特定領域術語,需謹慎參考。
建議:在學術或專業場景中使用時,建議通過礦物數據庫(如Mindat)或地質文獻确認具體含義,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