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ˌhænsiˈætɪk/
adj. (中世紀)漢薩同盟的,與漢薩同盟有關的
n. 漢薩同盟成員
The Hanseatic merchant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England during their stay there.
漢薩商人對英國産生的影響不應忽視。
It was founded in 255 by the Teutonic Knights and joined the Hanseatic League in 340.
該市由條頓騎士團于255年建立,340年加入漢薩同盟。
Prussia did not include the Hanseatic League cities, such as Bremen and Hamburg and the others.
這裡所說的普魯士不包括漢薩同盟的城市,如不來梅港市,漢堡等。
Prussia a did not include the Hanseatic League cities, such as Bremen and Hamburg and the others.
這裡所說的普魯士不包括漢薩同盟的城市,如不來梅港市,漢堡等缱。
Known as early as 805, it was chartered in the 3th century and became one of the chief cities of the Hanseatic League.
早在805年就已聞名,在3世紀批準設市,并且成為漢撒盟的主要城市之一。
hanseatic league
漢薩同盟
"Hanseatic"(漢薩)一詞源于中世紀歐洲的"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這是13至17世紀北歐商業城市組成的政治經濟聯盟。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描述與同盟相關的曆史、文化或地理特征。
核心釋義與曆史背景
漢薩同盟由呂貝克、漢堡、不來梅等200多個城市組成,通過《斯特拉爾松德條約》(1370年)确立了波羅的海至北海的貿易壟斷。同盟采用"Kontor"(商站)制度,在倫敦、布魯日等地設立貿易據點,形成了覆蓋鲱魚、毛皮、谷物等商品的跨國網絡。
語言與地理應用
現代德語中"Hanse"指代商人行會,形容詞"Hanseatic"多用于城市官方名稱,如德國三座"漢薩自由市":漢堡(Hamburg)、不來梅(Bremen)和呂貝克(Lübeck)。地理學術著作中則特指同盟鼎盛時期(14世紀)覆蓋的歐洲北部貿易區。
文化遺産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漢薩同盟城市群"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包含荷蘭代夫齊爾、瑞典維斯比等16座典型城市。這些城市至今保留着磚砌哥特式建築、市政廳拱門等同盟時期的建築特征。
學術研究參考
德國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獻顯示,同盟通過《漢薩航運法》建立了最早的國際貿易仲裁機制。倫敦市政廳檔案證實,漢薩商人曾享有比英國本土商人更優惠的關稅政策,這種特殊待遇直至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才被廢止。
Hanseatic 是一個形容詞,主要描述與中世紀歐洲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相關的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Hanseatic 源自德語 Hanse(意為“行會”或“同盟”),特指13-17世紀北歐和中歐城市組成的漢薩同盟。該同盟以貿易為核心,涵蓋政治、軍事合作。
權威詞典定義
漢薩同盟鼎盛時期包含200多個城市(如呂貝克、漢堡),主導了北海至波羅的海的貿易網絡,并建立共同法律、貨币體系。例如:
搭配示例
例句
"Prussia did not include Hanseatic League cities like Bremen and Hamburg."(普魯士未包含不萊梅等漢薩城市)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薩同盟相關專著或博物館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