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hælbɜːd/
n. 戟(十五至十六世紀使用的一種武器)
The sol***r brought his halberd to a present-arms and said mockingly, I salute your gracious Highness.
那個衛兵舉起他的戟緻敬,并嘲弄地說:“我給尊敬的殿下敬禮。”
Their halberd staves were covered with crimson velvet, fastened with gilt nails, and ornamented with gold tassels.
他們的戟柄覆蓋着深紅色的天鵝絨,用鍍金的釘子釘牢,并飾以金色的流蘇。
Among the rubbish, you find a Halberd of the Swiftwatch.
在地上的雜物間,你發現一柄迅捷戟。
The second sentry leveled his halberd at the parson's breast.
第二個警衛把他的戟對準了牧師的胸口。
Every year one part examinee folds halberd in the second-round exam, competition is very accordingly brutal.
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複試中折戟,因此競争非常殘酷。
n.|vouge;戟(十五至十六世紀使用的一種武器)
halberd(中文譯作“戟”)是一種結合斧、矛和鈎功能的長柄冷兵器,主要盛行于14至16世紀的歐洲中世紀戰場。其名稱源自中古德語“halmbarte”,意為“柄斧”。戟的典型結構由1.5至2米長的木柄和金屬頭部組成,頭部通常包含三個戰鬥部位:頂端的刺殺矛尖、側面的劈砍斧刃,以及背面的鈎狀結構。
曆史記載顯示,瑞士雇傭兵在15世紀将戟的戰術價值發揮到極緻。他們利用戟的長度優勢(可達2.5米)和多重攻擊方式,在對抗重裝騎兵時展現出驚人的破壞力。史學家約翰·克裡西在《中世紀戰争藝術》中描述,熟練的戟兵可以同時執行劈砍盔甲、刺穿鎖子甲和鈎倒騎兵三種戰術動作。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16世紀瑞士戟(編號17.190.1720)實物顯示,其斧刃寬度可達30厘米,矛尖長度約45厘米,這種設計使戟既能執行近戰劈砍,又能進行中距離突刺。牛津大學兵器史研究指出,戟的重量通常控制在2-3公斤,既保證殺傷力又兼顧機動性。
在軍事史關鍵戰役中,戟發揮了重要作用。1485年的博斯沃思戰役中,亨利七世的軍隊使用改良戟突破理查三世的防線。直至現代,梵蒂岡瑞士衛隊仍保留禮儀性戟作為傳統武器,這種長2.1米、鍍金裝飾的儀仗戟已成為歐洲宮廷禮儀的重要象征。
halberd 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武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