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血藍質
血藍蛋白(haematocyanin,又稱hemocyanin)是一種存在于部分無脊椎動物血液中的呼吸色素蛋白,負責氧氣的運輸。其名稱源自希臘語“haima”(血液)和“kyanos”(藍色),因其與氧氣結合時呈現獨特的藍色而得名。
結構與功能
血藍蛋白由多個亞基組成,每個亞基含有兩個銅離子結合位點。與脊椎動物的血紅蛋白(含鐵)不同,血藍蛋白通過銅離子的氧化還原反應可逆地結合氧氣:脫氧狀态下為無色,結合氧氣後形成銅-氧複合物,呈現藍色。這種變色特性使其成為研究蛋白質構象變化的經典模型。
分布與進化意義
該蛋白主要分布于軟體動物(如章魚、螺類)和節肢動物(如螃蟹、蜘蛛)的血液中。研究表明,血藍蛋白的基因序列和結構在進化過程中高度保守,為研究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呼吸系統的分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生物醫學應用
近年研究發現,血藍蛋白具有免疫調節特性。例如章魚血藍蛋白可通過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先天免疫反應,其納米級空腔結構還被用于藥物遞送系統的開發。
參考資料
haematocyanin(或拼寫為haemocyanin)是一種存在于部分無脊椎動物血液中的呼吸蛋白,主要功能與氧氣運輸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功能
該蛋白通過銅離子與氧分子結合,呈現藍色外觀。其作用類似于脊椎動物中的血紅蛋白,但血紅蛋白依賴鐵離子且呈紅色。
存在生物
主要分布于甲殼類(如蝦、蟹)和軟體動物(如章魚、蝸牛)體内,部分昆蟲血液中也存在。
結構特性
以六聚體形式存在,晶體結構分辨率可達3.2Å。每個功能單元含兩個銅原子,結合一個氧分子。
同義詞與拼寫
常見同義詞包括血藍蛋白、血青蛋白。拼寫變體"haematocyanin"與"haemocyanin"可互換使用,後者更常見。
注:該詞發音為英式[hi:məʊ'saɪənɪn]/美式[himoʊ'saɪənɪn]。若需具體物種中的功能差異,可進一步查閱生物化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