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hæklɪ/ 美:/'ˈhækli/
adj. 參差不齊的;粗糙的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 hackly microcline, aa typomorphic mineral in potash metasomatic uranium deposits.
本文首次系統總結了鉀交代型鈾礦床的标型礦物——犬牙狀微斜長石的五項标型特征。
adj.|crude/rough/coarse/harsh;參差不齊的;粗糙的
"hackly" 是地質學與礦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特指物體斷裂時呈現的鋸齒狀或不規則邊緣特征。該詞源自描述金屬受外力撞擊時産生的參差斷裂形态,現主要應用于礦物斷口類型的鑒定。
在地質實踐中,hackly斷口(hackly fracture)是礦物物理性質的重要指标,常見于高延展性金屬元素單質,如自然銅、自然銀等。這類礦物受外力破壞時,原子層間易發生滑移而非完全解理,導緻斷口表面形成類似金屬被撕裂的尖銳凸起和凹陷。
根據國際礦物學協會(IMA)的礦物鑒定标準,hackly斷口與貝殼狀斷口(conchoidal fracture)、參差狀斷口(uneven fracture)共同構成礦物斷口的三大分類體系。該特征對區分自然金屬礦物與相似光澤的硫化物礦物具有關鍵鑒别價值。
參考來源:
"hackly"是一個專業術語,主要在礦物學和地質學領域使用,其含義可以分兩個層面理解:
基本詞義
該詞為形容詞,發音為英式/ˈhækli/,美式/ˈhækli/,核心含義指物體表面呈現"粗糙不平的"或"鋸齒狀的"質感。這種粗糙感類似于金屬斷裂面的不平整狀态,或岩石碎屑的參差邊緣。
專業領域應用
在礦物學中,常用"hackly fracture"(參差狀斷口)描述礦物斷裂時形成的鋸齒狀不規則斷面,例如火山碎屑岩中的沙粒碎片表面常呈現這種特征。新東方詞典還提到該詞用于描述鉀長石微斜長石(microcline)的形态特征。
詞源提示:該詞由hack(砍、劈)衍生而來,通過添加-ly構成形容詞,暗示類似斧劈後留下的不規則痕迹。需特别注意與發音相近的"hardly"(幾乎不)區分,二者拼寫和含義完全不同。
由于該詞屬于專業術語,日常英語中較少使用。若需具體用例,可參考地質文獻中關于礦物斷口特征的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