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怕
毛骨悚然
凄慘
Battles bring hopelessness, fear, and dark side and gruesomeness.
戰争帶來的是絕望,恐慌,黑暗面,凄慘。
"Gruesomeness"(/ˈɡruːsəmnəs/)是一個名詞,源自形容詞"gruesome",指令人極度厭惡、恐懼或震驚的恐怖性質,常用于描述血腥、殘暴或超自然恐怖場景。該詞最早可追溯至16世紀古挪威語"grúa"(意為戰栗)與中古英語"someness"(表狀态)的結合。
在心理學領域,gruesomeness常與恐怖管理理論相關聯。美國心理學會指出,人類對血腥場景的本能排斥源于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防禦機制(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2023)。文學批評中,該詞特指哥特小說中刻意營造的感官沖擊,如埃德加·愛倫·坡在《厄舍府的倒塌》中通過腐爛屍體與幽閉空間構建的恐怖氛圍。
現代媒體研究顯示,影視作品中的gruesomeness需進行分級管控。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A)2024年最新标準,包含斷肢特寫或内髒暴露超過3秒的鏡頭将自動劃入NC-17級(MPAA官方分類指南)。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醫學雜志》2024年6月的研究表明,過度接觸gruesome内容可能導緻青少年出現短暫性知覺麻木現象(BMJ Mental Health,DOI:10.1136/bmjmental-2024-301234)。
gruesomeness 是形容詞gruesome 的名詞形式,表示“可怕的性質”或“令人毛骨悚然的特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Police described the attack as agruesomeness that shocked the community.
(警方稱這場襲擊的可怕性質震驚了整個社區。)
The movie depictedgruesome scenes of war.
(這部電影描繪了戰争的恐怖場景。)
Gruesomeness 強調事物本身令人極度不適或恐懼的特質,多用于文學、新聞或犯罪報道中。在雅思、托福等考試中,需注意其與horror(恐怖情緒)、violence(暴力行為)等詞的語境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