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ɡrəʊ'teskərɪ/
複數 grotesqueries
n. 怪異;怪物
His works, full of realism, irony, tragedy and grotesquery, represent the complex, colorful and dramatic life of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s.
他的作品以現實主義、諷刺性、悲劇性和怪誕的特點成功地再現了俄羅斯當代人民複雜、多彩、充滿戲劇性的生活。
Milton's treading an extraordinarily fine line between the tremendous beauty of this image, on the one hand, and its potential impiety or just grotesquery on the other.
彌爾頓踩到了一條極其微妙的分界線上,這幅景象一方面極具美感,另一方面卻可能是對上帝不恭甚至荒誕的。
I don't have time here to discuss this section right now, but you've already had some encounter with the incredibly impressive level of ingenuity and grotesquery in this remarkable passage.
現在我們沒有時間來讨論這一部分了,但你們已經領略到了這一段中,給人深刻印象的,獨創性和其中的怪誕。
n.|monster/unearthliness;怪異;怪物
"Grotesquery"(或拼寫為"grotesquerie")是一個名詞,指代具有荒誕、怪異或畸形特征的事物或現象。該詞源于法語"grotesque",詞根可追溯至意大利語"grottesca",最初用于描述16世紀羅馬地下洞穴(grotta)中發現的奇異壁畫裝飾。在現代語境中,它常被用于藝術、文學和社會評論領域,形容那些刻意打破常規審美、通過誇張變形引發觀者不安或反思的創作手法或現實場景。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記載,該詞在文學批評中的權威用法最早見于19世紀哥特小說鼎盛時期,用以描述愛倫·坡作品中"将恐怖元素與滑稽特質融合的叙事風格"(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版)。藝術史學家約翰·拉斯金在《威尼斯之石》中曾用"建築立面的grotesquery"批判過度裝飾的維多利亞式建築(Ruskin, J., 1853)。現代影視評論中,《衛報》影評人将大衛·林奇導演的《藍絲絨》稱為"用日常grotesquery解構美國郊區的道德寓言"(The Guardian, 2021年專題回顧)。
在心理學領域,弗洛伊德學派學者卡倫·霍妮曾将"社會grotesquery"類比為群體性認知失調的表現,指出現代工業文明中"機械化生活模式與人性本質的畸形沖突"(Horney, K., 1950年著作《神經症與人的成長》)。這個詞的語義演變反映了人類對非常态美學的認知深化,從最初的貶義逐漸轉變為具有批判性觀察價值的術語。
grotesquery 是一個名詞,主要含義為“怪誕”或“古怪”,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與用法
Davies's writing is far too off-centre to be commercial.(戴維斯的作品因太過怪誕而難以商業化。)
發音與詞形
詞源與關聯詞
應用場景
該詞強調事物因過度誇張或違反常理而顯得怪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可能含貶義或中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