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ɡrəʊʃən; 'ɡrɒʃən/ 美:/''ɡroʃən/
複數 groschen
n. 格羅申(德國的10便鎳币,奧地利的青銅币)
Then give him him two talers, twelve groschen, that is double and enough.
那就給他兩個銀币十二格羅申,加倍償還。
“Groschen”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貨币單位,主要在中歐和東歐地區使用。該詞源于拉丁語“denarius grossus”(意為“大硬币”),最早可追溯至13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發行的銀币。其曆史發展可分為以下階段:
中世紀起源
最初為銀制硬币,約重3-4克,含銀量約67%。13世紀由蒂羅爾公爵發行,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廣泛流通的貨币單位。
地區流通與演變
在德語區(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等地長期使用。例如:
文化象征意義
該詞在德語諺語中常被引用,如“Keinen Groschen wert”(一文不值)。作家卡夫卡在小說《審判》中亦以格羅申隱喻社會等級制度。
目前,格羅申已退出實際流通,但作為曆史文化符號仍出現在錢币收藏、語言學研究中。其名稱在部分現代貨币體系(如波蘭茲羅提)中得以保留,成為歐洲貨币演變的重要見證。
根據多個來源的釋義,groschen(發音:英音 [ˈɡrəʊʃən],美音 [ˈɡroʊʃən])是一個源自德語的曆史貨币單位,具體含義如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