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ɡɪtɜːn/
n. 吉坦(類似吉他的古代樂器)
Gittern(吉特恩琴)
Gittern(也拼寫為gitteron, guiterne等)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撥弦樂器,主要流行于中世紀晚期至文藝複興時期(約13世紀至16世紀)的歐洲。它屬于琉特琴家族(lute family),是當時重要的世俗樂器之一。
定義與基本特征: Gittern 是一種體型相對較小、梨形琴身的撥弦樂器。它通常具有一個平背(與琉特琴的駝背不同)和一個從琴身延伸出的琴頸,琴頸上帶有弦品(fret)。琴弦的數量多為4至8根,通常成對調成同度(即雙弦一組,兩根弦發同一個音),使用腸弦。演奏者用手指或撥子(plectrum)撥動琴弦發聲。其聲音清脆明亮,適合演奏旋律和伴奏。
結構與形态:
曆史背景與流行時期: Gittern 在13世紀至16世紀的西歐廣泛流行,尤其在英國、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尼德蘭)等地是重要的世俗樂器。它常見于宮廷娛樂、市民聚會和民間舞蹈伴奏中。英國詩人傑弗裡·喬叟在其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就曾提及gittern(他拼寫為giterne),證明了它在14世紀英格蘭的普及程度。(來源:大英博物館,館藏中世紀手稿插畫;喬叟原著文本)。到了16世紀後期,隨着其他樂器如曼陀林(mandore)和更大型琉特琴的發展,gittern逐漸淡出主流。
功能與音樂用途: 作為旋律性樂器,gittern主要用于:
詞源與相關樂器: “Gittern”一詞源自古法語guiterne,更早可追溯到拉丁語cithara(一種古希臘撥弦樂器)。它常與同時期的Citole(西特琴)混淆,兩者外形相似,但citole通常更小、弦更少(多為4弦單根),且常被視為gittern的前身或近親。Gittern也被認為是現代曼陀林(mandolin)的遠祖之一,曼陀林在形狀和演奏方式上繼承了gittern的某些特征。(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樂器館藏研究;牛津音樂線上)。
現存實物參考: 現存最著名且保存最完好的gittern實物之一是所謂的“華威吉特恩琴”(Warwick Gittern),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品編號:1961,79.1)。它制作于約14世紀晚期,提供了關于gittern構造、尺寸和裝飾的寶貴實物證據。
Gittern 是一種曆史弦樂器,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曆史背景
Gittern 是16世紀流行的古代樂器,外形類似現代吉他,但共鳴箱呈梨形,通常配有金屬弦。它在中世紀至文藝複興時期被廣泛使用,常見于歐洲民間和宮廷音樂。
結構特征
同義詞與關聯樂器
在文獻中,gittern 常與cittern(西特恩琴)混淆或互換使用,兩者均為梨形弦樂器,但 cittern 的琴頸更短且弦數更少。
語言與發音
音标為英式 [ˈgɪtɜːn],美式 [ˈgɪtɜːrn],詞源可能與中古法語“guiterne”相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演奏方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音樂史相關文獻或博物館藏品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