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英語單詞大全

Ghibelline是什麼意思,Ghibelline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輸入單詞

ghibelline英标

英:/''ɡibilain/

常用詞典

  • n. 吉柏林黨員,皇帝黨員

  • adj. 吉柏林黨的,皇帝黨員的

  • 專業解析

    Ghibelline(吉柏林派)是中世紀意大利政治鬥争中的重要派系,特指12至15世紀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權力的貴族集團,與支持羅馬教皇的歸爾甫派(Guelph)形成對立。該術語源自德語"Waiblingen",即霍亨斯陶芬家族城堡的名稱。

    詞源考證顯示,"Ghibelline"最早出現于1215年佛羅倫薩編年史,用以區分皇帝派與教皇派支持者。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該稱謂源于德皇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在征服意大利時,其軍隊呼喊的家族城堡名稱演化而來。

    曆史發展可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 鼎盛時期(12-13世紀):與歸爾甫派展開長期軍事對抗,控制托斯卡納和倫巴第地區。1282年西西裡晚禱戰争中,吉柏林派支持阿拉貢王室對抗安茹王朝
    2. 理論建構(14世紀):但丁在《神曲·天堂篇》中借卡恰圭達之口,将吉柏林派視為帝國權威的合法維護者,該觀點被收錄于《但丁研究》學術文獻
    3. 衰落轉型(15世紀):隨着皇帝權力式微,逐漸演變為地方貴族派系标識,最終被新興城邦國家體系取代

    政治主張包含三個核心要素:

    據《劍橋中世紀史》記載,該派系在1287年制定的《帝國憲章》中明确提出"皇帝權威源自上帝而非教會"的政教分離原則。其紋章特色為展翼雄鷹,象征帝國權威,與歸爾甫派的百合花标志形成鮮明對比。

    現代研究中,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将其政治理念視為中世紀帝國主義的典型表現,對文藝複興時期馬基雅維利等思想家的國家理論産生重要影響。現存曆史遺迹包括托斯卡納地區保存完好的吉柏林派塔樓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網絡擴展資料

    “Ghibelline”(發音:英式[ˈɡɪbɪlaɪn],美式[ˈɡɪbəˌlin]或[ˈɡɪbəˌlaɪn])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指中世紀意大利政治鬥争中的一派,與其對立派系“Guelph”(歸爾甫派)形成鮮明對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 名詞:指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派系成員,尤其在中世紀意大利城邦的政治鬥争中,主張強化皇權統治。
      • 形容詞:描述與該派系相關的政策、立場或象征,如“Ghibelline propaganda”(皇帝黨宣傳)。
    2. 曆史背景

      • Ghibelline派與Guelph派的鬥争始于12-15世紀,核心矛盾在于皇權與教權的争奪。Ghibelline派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Guelph派擁護羅馬教皇的權威。
      • 這一對立在意大利城邦(如佛羅倫薩、米蘭)的戰争中尤為顯著,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發展。
    3. 詞源與延伸用法

      • 詞源可能與德語“Waiblingen”(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家族城堡)有關,後演變為意大利語“Ghibellino”。
      •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形容與中央集權或傳統權威相關的立場。
    4. 相關術語

      • 反義詞:Guelph(歸爾甫派,支持教皇)。
      • 同源詞:Ghibellinism(皇帝黨主義,指其政治理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曆史事件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世紀意大利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