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奇異,變化無常;空想性質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her poetry presents typical modernist features such as fantasticality, decomposition, uncertainty and indifference.
從現代詩學意象靜态觀的角度看,她的詩歌呈現出荒誕性、解體性、不定性和冷漠感等典型的現代派特質。
n.|singularity/oddity;奇異,變化無常;空想性質
fantasticality(名詞)指極度離奇、荒誕或充滿幻想的特質,常用于描述超越現實邏輯的事物或構思。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指違背自然規律或常識的奇異特質,強調天馬行空的虛構感。例如:
"愛麗絲掉進兔子洞後的經曆充滿了fantasticality,會說話的動物和變幻的身體尺寸颠覆了現實邏輯。"
此義項源于拉丁語 phantasticus(幻想的),後經中古英語 fantastical 演化。
在文學批評中,該詞指代通過誇張想象構建虛構世界的手法。如:
卡夫卡《變形記》中人變甲蟲的設定,以fantasticality隱喻現代人的異化。
此用法與托爾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論(Secondary World)密切相關,即通過幻想元素建立自洽的虛構宇宙。
詞彙 | 側重點 | 示例 |
---|---|---|
fantasticality | 荒誕的超現實感 | 月亮由奶酪制成的童話設定 |
Whimsy | 俏皮而輕快的奇想 | 會跳舞的茶壺 |
Bizarreness | 令人不安的怪異 | 多眼外星生物 |
Implausibility | 可能性缺失(非刻意幻想) | 違背物理定律的漏洞 |
路易斯·卡羅爾在《愛麗絲漫遊奇境》中運用fantasticality實現雙重效果:
參考文獻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Fantasticality" etymology (www.oed.com/view/Entry/68174)
Kafka, F. The Metamorphosis.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2018, p.12
Tolkien, J.R.R. "On Fairy-Stories" in Tree and Leaf, HarperCollins, 2001
Carroll, 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Chapter 5, Puffin Classics, 2015
根據多個詞典解釋,"fantasticality"是形容詞"fantastic"的名詞形式,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詞性與基本定義
作為名詞,它指代「荒謬性、奇異性、空想性質」等抽象概念,通常用于描述脫離現實或邏輯的想象特質。
詞源與構詞
由形容詞"fantastic"(源自希臘語phantastikos,意為“想象的”)加名詞後綴-ity構成,表示某種性質或狀态。
使用場景
語義延伸
部分詞典提到其隱含「矛盾感」,例如例句中孔多塞思想受曆史條件限制的空想性,或指出該詞常與「超乎尋常的規模/質量」相關聯。
補充說明:該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是其形容詞形式"fantastic"。實際應用中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近義詞"fantasy"(幻想)混淆。例如:"The novel's fantasticality lies in its blending of physics and magic."(小說的奇幻性體現在物理與魔法的交融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