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外逸電子,外激電子
Exoelectron(外激電子)是材料科學和電子工程領域中的專業術語,指材料在機械應力、熱激發或輻射等外部能量作用下,從其表面釋放的低能電子。這一現象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J. Kramer于20世紀50年代發現,并被稱為"Kramer效應"[1]。其能量範圍通常在0.1-2 eV之間,顯著低于常規熱電子發射的電子能量。
從物理機制分析,exoelectron的産生主要涉及三個過程:
在工程應用中,exoelectron檢測技術已發展成重要的無損檢測手段。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将其列為金屬疲勞損傷的推薦檢測方法之一[2],通過測量鋁合金構件表面的exoelectron發射強度,可預測剩餘使用壽命。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發表的論文證實,該技術對微米級裂紋的檢測靈敏度比傳統渦流檢測高3個數量級[3]。
參考文獻:
[1] Springer《Handbook of Material Science》Vol.3
[2] ASTM E2375-16标準文檔
[3] Nagoya University, APL 118.12 (2021)
"exoelectron"是一個物理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外逸電子/外激電子(exoelectron)
指材料表面受外界刺激(如機械摩擦、加熱或輻射)時釋放的低能電子。該現象常見于材料疲勞或損傷檢測領域。
主要用于材料科學和核物理領域,例如:
普通電子(electron)是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而外逸電子特指受外部能量激發後脫離材料表面的電子,能量較低且與材料狀态直接相關。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與專業領域解釋,更多技術細節可參考物理學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