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jʊˈrɪpədiːz/
n. 歐裡庇得斯(希臘的悲劇詩人)
Euripides, as translated by John Milton, 1644
——歐裡皮德斯 約翰·彌爾頓 1644(譯)
Andromache is an Athenian tragedy by Euripides.
《安德洛瑪刻》是歐裡庇得斯的雅典悲劇。
Whom the gods destroy, they first make mad. (Euripides)
上帝要誰覆滅,必先讓他嚣張。(歐裡比德斯)
And yes, it is as stupid as set forth in Aristophanes or Euripides.
同樣,曆史如同阿裡·斯托芬或是歐裡庇得斯所論述的那樣愚蠢。
The monuments of noble men are their virtues. Euripides P. 27
高尚者的美德是高尚者的紀念碑。
歐裡庇得斯(Euripides,約公元前480年-前406年)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與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齊名。他出生于雅典附近的薩拉米斯島,一生共創作了約92部戲劇,現存18部完整作品。其作品以深刻的心理描寫、對社會倫理的質疑以及對女性角色的細膩刻畫著稱,被譽為“舞台上的哲學家”。
人性化角色塑造
歐裡庇得斯突破傳統悲劇中英雄主義的框架,注重表現普通人的情感與矛盾。例如《美狄亞》中,女主角因丈夫背叛而陷入複仇與母性的掙紮,展現了複雜的人性維度(參考:大英百科全書Euripides條目)。
社會批判性
他在《特洛伊婦女》等作品中揭露戰争對平民的摧殘,影射雅典帝國擴張的暴力本質。這種對現實的反思使其戲劇具有超越時代的現實意義(來源: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古希臘悲劇研究)。
文學創新
引入“開場白”和“機械降神”手法,推動戲劇結構革新。其台詞融合哲學思辨,如《希波呂托斯》中關于理性與欲望的辯論,直接影響後世西方思想史(引用:古典文學研究期刊Euripides戲劇分析)。
亞裡士多德在《詩學》中稱歐裡庇得斯“最富悲劇氣質”,而尼采則認為他的作品标志着古希臘悲劇精神的衰落。現代學者普遍認可他在心理現實主義領域的開創性地位,2023年劍橋大學出土的莎草紙殘篇進一步證實其作品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廣泛傳播(參考:劍橋大學古典學系考古發現報告)。
Euripides(希臘語:Ευριπίδης,約公元前480年-前406年)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與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齊名。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思想,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戲劇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