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eˈstəʊniə/ 美:/'eˈstoʊniə/
n. 愛沙尼亞
Estonia is switching to a market economy.
愛沙尼亞正在向市場經濟轉變。
Estonia said today it too plans to hold a referendum on independence.
愛沙尼亞今天稱它也計劃要就獨立進行************。
Skype was born in Estonia.
同時,Skype出生于愛沙尼亞;
Skype was born in Estonia.
Skype誕生于愛沙尼亞。
In January Estonia joined the euro.
今年一月,愛沙尼亞加入了歐元區。
n.|Esthonia;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Estonia)是位于北歐波羅的海東岸的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名稱為愛沙尼亞共和國(Republic of Estonia)。該國北臨芬蘭灣,西瀕裡加灣和波羅的海,東與俄羅斯接壤,南與拉脫維亞為鄰。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愛沙尼亞以其高度數字化的社會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著稱。
愛沙尼亞在曆史上曾受丹麥、瑞典、德意志、沙俄及蘇聯統治。1918年首次宣布獨立,但1940年被蘇聯吞并,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複獨立主權。其獨立曆程體現了民族自決精神,首都塔林(Tallinn)的老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見證了中世紀漢薩同盟的繁榮。
愛沙尼亞的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屬于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與芬蘭語有親緣關系。全國人口約130萬,其中愛沙尼亞族占69%,俄羅斯族約占25%,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結構。民族文化中保留着獨特的民間詩歌傳統(如《卡列維波埃格》)和夏至日(Jaanipäev)慶典。
愛沙尼亞以電子政務領先全球,自2002年推出數字身份證系統,實現99%公共服務線上化,涵蓋投票、醫療、稅務等領域。其“電子居民”(e-Residency)計劃允許全球創業者遠程注冊歐盟企業,被譽為“數字共和國”。這一模式被世界經濟論壇列為政府數字化轉型典範。
國土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覆蓋50%森林和大量沼澤濕地,擁有超過2,000座島嶼。經濟以信息技術、電信和金融科技為支柱,孕育了Skype、TransferWise(現Wise)等科技企業。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達30%,森林碳彙能力顯著。
2004年加入歐盟及北約,2011年成為歐元區成員國。其外交政策注重區域安全合作與數字治理規則制定,是北歐-波羅八國(NB8)及歐盟數字單一市場的積極推動者。
知識補充:愛沙尼亞的“歌唱革命”(1987-1991)通過百萬人合唱民族歌曲的非暴力運動推動獨立,其音樂節傳統延續至今,每五年舉辦的“愛沙尼亞歌舞慶典”吸引超10萬人參與。
來源說明
内容綜合參考自:
Estonia(愛沙尼亞)是位于歐洲東北部的一個國家,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地理位置
Estonia是愛沙尼亞的英文名稱,全稱為Republic of Estonia(愛沙尼亞共和國)。它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與拉脫維亞、俄羅斯接壤,隔海與芬蘭相望,首都為塔林。
發音與拼寫
英語發音為英式[e'stəʊnɪə],美式[e'stoʊnɪr];國際音标标注為/esˈtəʊniə/。其同義詞包括Esthonia(現已較少使用)。
語言與民族
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Estonian),屬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族,與芬蘭語有親緣關系。該國人口以愛沙尼亞族為主,形容詞形式為Estonian(愛沙尼亞人/語的)。
社會與文化
愛沙尼亞以數字化程度高著稱(如電子公民身份系統)。近年社會議題中,性别平等意識逐漸增強,例如對性别分隔問題的關注。
其他相關詞彙
如需更全面的國家概況(如曆史、經濟等),可參考相關權威百科或政府官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