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epɪstəʊm/
n. (腕足類的)口上突;(甲殼類的)口上闆
Epistome(口上突)是甲殼類動物和部分節肢動物口器區域的重要解剖結構,指位于口部上方的一個骨化或硬化闆狀結構。該術語源于希臘語“epi-”(上方)和“stoma”(口),字面含義為“口上部位”。
在形态學中,epistome常與口腔前庭、大颚基節等結構相連,承擔保護口器和支撐附肢的功能。例如在十足目(如螃蟹、蝦類)中,epistome與前額闆融合形成頭胸甲前緣,參與攝食時口器的運動協調(Hickman《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第17版)。部分昆蟲綱物種的epistome則與唇基(clypeus)相鄰,構成頭殼的剛性支撐結構(Snodgrass《Principles of Insect Morphology》)。
該術語在分類學研究中具有鑒别意義。桡足類(Copepoda)的epistome形态被用作區分亞綱的特征之一,而蔓足類(如藤壺)的epistome發育程度與其固着生活方式密切相關(Ruppert《Invertebrate Zoology》第7版)。
學術争議方面,早期文獻曾将某些物種的“額闆”(frontal plate)誤稱為epistome,現通過顯微解剖學證實兩者胚胎起源不同(《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2003年綜述)。
根據詞典解釋,epistome 是一個生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在網絡語境中,該詞還衍生出其他解釋,包括:
該術語主要用于動物分類學、昆蟲學研究或解剖學中,屬于較為專業的詞彙,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生物學功能描述,建議參考動物形态學專著或相關學術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