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礦物] 氟鎂鈉閃石
eckermannite(埃克曼石)是角閃石族礦物中的一種含水矽酸鹽礦物,其化學式為NaCa₂Mg₅(Si₇Al)O₂₂(OH)₂。該礦物于1963年在瑞典諾爾蘭大區的堿性侵入岩中被首次發現,并以瑞典地質學家Harry von Eckermann(1886–1969)命名,以表彰他對堿性岩石研究的貢獻。
晶體結構上,eckermannite屬于單斜晶系,常呈纖維狀或柱狀集合體,摩氏硬度為5.5-6.0,比重2.98-3.10。其顔色從灰綠色到深棕色不等,玻璃光澤,解理完全且具有脆性。礦物主要形成于富鈉的堿性火成岩環境,常與霓石、鈉鐵閃石等礦物共生。
在工業應用中,eckermannite可作為鎂元素來源,但其主要價值體現在地質學研究中,通過其晶體化學特征可推斷母岩漿的演化過程。目前全球已知産地包括瑞典的Norra Kärr礦床、俄羅斯科拉半島的Lovozero岩體,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的Saint-Honoré碳酸岩體。
參考資料:
“eckermannite”可能是一種礦物名稱,但常規詞典中未提供詳細釋義。結合礦物學知識推測:
基本定義
Eckermannite屬于角閃石族礦物,通常為含鈉、鎂、鐵等元素的矽酸鹽礦物,化學式可能為 $text{Na}_3text{Mg}_4text{AlSi}8text{O}{22}(text{OH})_2$,具體組成可能因産地不同而變化。
物理性質
顔色多為灰綠至深綠色,玻璃光澤,具有完全解理,硬度約5-6,常見纖維狀或柱狀晶體。
産狀與命名
多産于變質岩或堿性火成岩中,可能與瑞典或挪威等地的地質環境相關。其名稱可能源自某位地質學家或礦物學家的姓氏(如“Eckermann”)。
注意點
若需進一步驗證,可提供具體語境或檢查拼寫。
【别人正在浏覽】